今年5月,就土建类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住建部部长倪虹亲自主持召开部分高校负责人座谈会,足显当前建筑工程行业高校教育亟须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巨变的时代,建筑设计如何坚守常识与彰显设计价值?高校建筑学教育改革之路何在?6月22日,在第二届长三角高校(建筑设计类)联盟论坛上,联盟当值主席单位浙江大学邀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教师以及行业优秀设计师,就新时代建筑设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探讨。39所联盟成员高校代表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领导出席会议,联盟轮值理事长、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贺勇主持会议。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总工程师丁洁民在致辞时指出,建筑工程行业也是为数不多的伴随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行业,尤其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建筑工程行业也由单一门类分解为诸多细分领域。伴随经济发展周期变化,行业发展环境也与时变化。“如何适应变化、冲破变化、迎接变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他强调,教学是行业首要坚守阵地,阵地守不住,行业也将失去未来。当下对建筑教育工作的探讨,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丁洁民还表示,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在对各行各业全方位渗透,在此机遇下,各个高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交流互鉴共同推进学科发展。
“坚守常识”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守?
贺勇从本质追溯对常识的理解,即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基本理解和实际判断能力,是一种被特定的社会或文化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认知与经验,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在常识、知识之间不断穿梭与回望,从而让我们获得见识与胆识。
然而,万物互联时代,见物不见人,常识的获得反而成为一个问题。“无人”时代,如何再塑“日常”、获得“常识”?贺勇以乡村建造实践和瑞士某大学更新改造项目为例,强调通过对建筑周边关系的梳理回应,让建筑回归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他指出,建筑学面对的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材料和如画的空间,而是具体且鲜活的生活中问题,必须基于真实的社会需求为大众解决问题,才能持续获得社会价值与尊严。他表示,建筑学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在技术维度必须积极拥抱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才有深度,在社会维度必须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积极介入社会发展才有温度。AI时代,只有更好地平衡“技术”与“人性”,建筑学教育、建筑师的实践才能走得更远。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援引某高校校长的观点,文科对于大学的意义在于教书育人、对国家战略的研究和国家命运的关注、为国家培养志向高远的人才,以及形成深厚的历史积淀,文科与常识紧密相关,不能随便取消。他说,建筑学同样关注对历史连续性的见证,面对技术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趋势,既要坚守关乎人本环境与品质的建筑实践常识,更要勇于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中彰显建筑学与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浙大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是这一理念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作为浙大建筑设计院资助设立、根植浙江大学、接通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打破产教研用的体制机制壁垒,构建融合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促成建筑学产业链、教学链和创新链共生,在坚守常识中创造出更多价值。
高校建筑学教育改革的多元探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泓认为,巨变时代,原本对常识的认知可能正在发生改变,坚守的对象也需要重新思考,但学科的内核“设计思维”始终重要,它是工程学科培养当中最完整、最复杂、最强大的思维能力。此外,还需要拓展学科发展的边界,尤其是前沿的探索。传统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高阶性、前沿性不足,与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关联不强。他认为,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人才培养出口、服务国家社会需求。这方面,东大建筑学院强化本研一体化,强调本科以专业通识基础教育为重点,研究生以学科融贯和创新构建为重点,构建“宽基础、强主干、拓前沿”的知识架构,设置智能、“双碳”等国家战略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拓展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创新实践平台,最终形成“通合一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从师资端来看,传统重科研、轻实践的师资“天平”难以从根本上支撑人才培养。东大建筑学院制定多元标准,打通设计教学岗引进晋升通道,为学生提供设计“临床”指导。
对师资“天平”不平衡问题同样关切的,还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顾大庆曾提出,建筑学当前的危机并不是研究的问题,而是设计的危机。徐磊青抛出“设计作为研究是否可行”的方案思路,指出建筑学的危机看上去像是设计的问题,其真正的原因是设计研究的新范式没有建立。如果能够从学科机制上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不需要再设置人才引进晋升通道。他强调,设计作为研究方法的范式,重点是怎么证明这个设计是创新的?和过去的设计差别是什么?能否完成设计师的预期?能否解决设计之初提出的问题?这个解决途径对其他设计有什么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子琪表示,在当前行业需求、就业市场变化的形势下,上海交大在学科布局上作了很大的调整。今年,交大以建筑学系和风景园林系为核心,整合包括设计系在内的三系设计通识教育资源,建立人居设计专业。张子琪指出,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营造、虚拟构建、人文浸润的世界,而人居设计所关注的正是涵盖整个人造世界、形成人类生活有机载体的全部内容,专业目标是以交叉学科的流变复合框架来构建“人-居所-生活方式”和谐共生关系,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全维度品质提升。
此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刘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系系主任王旭、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马克·奥雷尔·施纳贝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魏秦、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赵小龙也分别代表各自院校分享了思考与探索。在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升的存量时代,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浪潮下,建筑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复杂多重挑战。在时间维度上,既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长远;在空间维度上,既要坚守内核,更要交叉融合。
联盟定位:从“活动平台”向“价值共同体”跃迁
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筑设计类)联盟由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于2024年6月共同发起成立,旨在发挥“校企协联动、产学研融合”的平台优势,育苗培英,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加深设计类学科相关科研合作。
这一年里,联盟做了哪些工作?联盟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介绍,在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联盟推动了多项校企合作与学术活动。其中,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规模已从上海拓展至整个长三角,轮值主席出题、奖金池增加等创新举措吸引了三省一市及更多地区的学生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成果突出,如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捐赠百万资金支持学生国际交流,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校、企业共建课程,东华大学通过企业出题指导的毕业设计项目强化了学生与行业的衔接。此外,联盟成员间通过课题工作营、论坛和互访深化合作;上海市住建委举办了多场就业对接活动,助力学生就业。曹永康表示,尽管工作初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打磨,以形成可推广的范式。
针对联盟下一步工作,曹永康建议:
一是升级核心目标。强化区域协同,发挥三省一市勘察设计协会的桥梁和领导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基地计划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提升竞赛品牌影响力,将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逐步升级为全国乃至国际邀请赛,赛题体现专业化和前沿性;进一步吸纳优质院校,扩大联盟队伍,加强学术、教学联动,打造联合论坛、联合工作室、联合毕设等。
二是优化工作机制。三省一市勘察设计协会派专人担任秘书处职务,及时对接需求,解决问题;设立常设专业工作组,如竞赛委员会、产业融合中心、学术与成果交流部等,确保专题任务落地。
他强调,联盟需从“活动平台”向“价值共同体”跃迁,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打造全国建筑教育协同发展新范式,赋能长三角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会上还同期发布了2025年第七届上海市(暨长三角高等院校联盟)大学生建筑设计技能竞赛题目。
(资深记者 陈雯)
记者手记:
坚守常识,重塑建筑学的长远价值
在建筑学专业遇冷的当下,许多人或许会质疑:探讨建筑教育的改革是否还有意义?传统建筑行业下行,再多的思辨能否扭转现实困境?甚至,读者在打开这篇文章时,期待的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解药”——如何拯救建筑行业,拯救建筑教育。然而,这场论坛的讨论却指向了一个看似朴素却深刻的方向:坚守常识。
为什么是“常识”?记者会前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整理与会专家的观点时,答案逐渐清晰。建筑学的困境,表面上是行业萎缩的问题,实则是价值认知的偏差。贺勇教授提到,常识是“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基本理解和实际判断能力”,而建筑学的常识,正是回归人本、回应真实需求的能力。王健教授观点强调,建筑学见证历史的连续性,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对社会与文化的深刻介入。这些都揭示了一个核心:建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系统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传授职业技能。
这种通识教育的长远意义,恰恰是建筑学在巨变时代中的独特优势。许多建筑学出身的人转行都很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培养了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正如江泓教授所言,学科的内核是“设计思维”,这是一种适应复杂世界的底层能力。建筑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行业本身的兴衰,而在于它为个体与社会提供的思维工具。
论坛中,高校的改革探索也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同济大学提出的“设计作为研究”新范式,还是上海交大整合资源的“人居设计”专业,都在尝试打破学科边界,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为这篇报道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我逐渐意识到,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是让公众重新理解建筑学的定位。它不是一个封闭的职业赛道,而是一种培养“可迁移能力”的通识教育。当毕业生带着这种能力进入其他领域时,他们不是逃离建筑,而是扩展建筑的边界。这种流动,反而可能为行业的生态拓展创造新的可能。
建筑学的冷与热,从来不是问题的全部。在技术颠覆与行业震荡中,坚守常识恰恰是应对变化的基石——因为真正的常识,永远是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如何创造更好的世界。而这,正是建筑学永不褪色的价值。
(资深记者 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