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2日,第三届健康城市科学年会暨第九届地理信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健康城市建设与地理信息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汇聚了国内外多个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致辞、主旨报告、圆桌论坛等环节,深入探讨了健康城市科学的前沿理论与实践路径,为推动健康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跨学科的智慧与方案。
在本次研讨会的七大主旨报告中,全面展现了健康城市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涵盖心理健康、空间可达性、风景疗愈、地理空间分析、空气污染治理、大数据应用及跨学科研究等关键方向。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不仅深化了对健康城市建设规律的认知,更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推动健康城市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地注入新动能,助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城市发展目标。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关美宝提出地理生态瞬时评估框架,整合GPS追踪与GIS技术,动态捕捉个体环境暴露与心理状态的关联。研究发现,移动中接触绿色空间对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强于仅基于居住区的评估,且存在时间阈值效应;噪音暴露对压力的影响呈非线性、情境依赖性。该成果为公共卫生精准干预提供实证依据,强调通过动态绿色基础设施布局等时空靶向设计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美国华盛顿大学跨学科城市设计与规划博士项目主任沈青针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对城市机会分布的影响,提出“机会地理”分析框架,以综合可达性为衡量标准,将机会整合于物理、虚拟与混合空间。研究揭示了ICT背景下城市去中心化、社会空间极化等新趋势,建议健康城市规划中加强标准化数据采集,关注技术进步对弱势群体的公平性影响,为优化医疗设施布局、实现空间公平提供了新的评估方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绿色疗法与康养景观研究中心主任李树华在回顾人类进化与生活历史进程,比较各类疗法基础、媒介和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指出风景是治愈能量进入人类健康的通道与舞台,提出“五感景观—感官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自主边缘神经系统”调节路径的风景疗愈机理模式,探讨了康养景观设计的实践方向,为园艺疗法与健康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地理系系主任施迅聚焦城市空间复杂性,展示了地理空间分析在慢性病病因探究、传染病传播建模、医疗服务可达性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结合案例与ArcHealth软件工具,其研究强调多源数据整合、尺度转换与个体化模拟的前沿进展,提出未来需平衡数据整合、隐私保护与模型优化,推动“自下而上”的疾病建模路径,从而为健康城市的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框架,剖析了1990—2021年我国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变化,研究证实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地区与群体间仍存在健康风险不平等现象,部分地区及脆弱人群负担较重。研究为空气质量改善与公共健康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强调了制定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通过精准干预措施降低污染相关健康损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瑜梳理了地理大数据的六大应用范式,从低到高依次为描述时空分布、识别异常对象、发现普适规律、揭示关联关系、预测未来趋势及优化空间决策。他指出,基于个体行为的地理大数据可实现“由人及地”的社会感知,支撑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应用,但需解决数据获取、分析方法与应用目标等问题,为大数据驱动的健康城市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提出健康城市科学亟须构建以城乡规划为核心、融合医学、地理、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体系。围绕“认知—干预”双扇面,阐释了理论模型、循证实践路径与产学研协同机制,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空间健康效应评估与干预策略制定中的作用。通过多学科深度协同,为健康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路径,助力构建人地和谐的未来城市。
(健康城市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