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昕,始终深耕土地资源管理与低碳城市更新领域。她的研究,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土地政策的科学性,一头通向绿色建筑的实践落地,将土地政策、房地产经济与生态理念融合成可触摸的城市更新方案,让土地政策真正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实践动能。
张昕的研究,深深扎根于土地——城市发展的根基。她对“土地收益与城市经济增长”的深入剖析,直指城市发展的制度内核。张昕指出:“依赖土地资源驱动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给出“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土地出让金政策区域差异化”等建议,深刻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方式。当决策者开始摆脱对“卖地”的单一依赖,转而追求长远效益时,对土地出让的要求就转向了质量、环保和绿色低碳,这就为绿色建筑和低碳社区的发展创造了政策土壤。
这种从土地源头传导下来的变化,在张昕聚焦的“低碳城市更新”领域,结出了更具体的果实。在她看来,“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建,而是承载着低碳目标、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社区重生。”2011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访学的经历也给了她重要启发。她注意到当地巧妙地将土地出让年限与建筑节能标准挂钩,“这让我意识到,土地政策完全可以成为引导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回国后,她将这种思路融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如何通过调节土地供应节奏来引导建筑开发走向低碳化的参考思路。此外,张昕关于“城市更新中结合低碳目标进行社区改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改进”的观点,也已成为业界探讨可持续更新的共识性起点。
在研究过程中,张昕还尤为擅长从国际案例中提炼适用于中国本土的绿色解决方案。她深入研究德国“被动式住宅”标准、瑞典生态城区规划等国际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城市发展阶段、气候条件和制度环境进行本土化创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双轮驱动”始终是张昕的核心理念,“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绿色节能’开发和改造,市场则需精准细分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高品质住宅产品。”这种“双翼理论”有效推动了行业健康绿色发展。
除了学术研究,张昕在教学中也不断创新。“绿色建筑的发展,缺的是既懂技术又懂土地政策的人。”她创新推出“Workshop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模拟“旧区改造项目团队”,用中英双语完成从土地规划、节能设计到政策合规的全流程方案。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职场后,往往能成为既懂专业又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将绿色理念落地实践。
如今,张昕的研究仍在延伸,从城市更新中的碳足迹追踪,到绿色建筑与土地出让政策的联动机制。“学术从不是理论空想,让每一块土地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就是我做研究的最大价值。”张昕说。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