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军,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上海工匠,从岩土工程到装配式建筑的成功转型,带领团队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他在模块化建筑和数字化融合方面不断探索,助力城市更新,深入剖析行业差距与前景。
2005年,他从同济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华东院工作,历任华建集团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建筑工业化学科中心主任。现任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模块化建筑技术研发所所长,兼华建集团建筑工业化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进军主持或参与设计华建集团建筑工业化试验楼、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等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勘察设计建筑工业化设计一等奖。被授予上海市住宅建设实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和建设功臣,华建集团科技精英、华建工匠,上海工匠等多个称号。发表20余篇装配式建筑相关论文。
问:您觉得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李进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最早是2010年、2011年开始萌芽,上海的万科新里程是最早的装配式建筑的案例,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2015年,上海开始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要求所有新建建筑百分之百做装配式。我们立足于华建集团技术中心,创立了名为科创中心建筑工业化学科中心的部门,团队成员涵盖建筑、结构、机电、内装和数字化等多专业领域。近十多年来,我们主要负责上海市的装配式建筑政策、指导文件、规范和标准图集的制定,还有各级课题的研究,同时立足实际,积极参与各类型落地项目和咨询项目,不断积累和丰富一线工程中的设计经验。
问:我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李进军:这些年,我们团队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编或参编了国家、上海市、CECS等相关标准规范或图集10余项,承接和参与装配式建筑咨询项目30余项,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专项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负责了多个海外项目,如“阿尔及利亚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深化与咨询工作,帮助业主顺利开拓了海外市场。同时,我们在一些示范项目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在华建集团装配式集成技术建筑工业化试验楼项目中,应用了多项团队的研发成果,获得了上海市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我们团队成员目前共8人,拥有博士、行业资深专家等高端人才,成员获得上海工匠、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先进个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近5年,团队承担国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2项,集团课题16项,科研专项总经费超2000万元,获上海市土木工程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奖项10余项。我们中心不仅是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还是全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以及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装配式建筑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问:您觉得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难吗?
李进军: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我们坚持深耕研发数十年,在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奠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话语权,但客观而言企业并未充分享受到研发红利。如我们研发的支吊架软件,虽然提高了合作方的效率,但要进行市场转化确实很难。以我们团队倾注大量心血研发的支吊架软件为例,其卓越性能使合作方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可市场化的道路却荆棘丛生。我们是软件的研发者,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但在产业链中,我们与应用方、维护方的联系薄弱,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闭环。若想将成果转化落地,使其为企业创造实际效益,就必须直面产业链的复杂性,打通从研发到应用、从生产到市场的每一条脉络。然而,但受限于研发角色定位让这种转化工作往往面临着资源不足、经验欠缺等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我时常感慨,创新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突破都值得被铭记。
问:未来,团队有什么发展方向?
李进军:经与院领导深入研讨,我们决定聚焦模块化建筑领域。模块化建筑,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理念,它具有多样化的发展层次,从1.0版本的预制梁柱楼板剪力墙,到2.0版本集成外围护,再到3.0版本的集成卫浴,直至4.0版本实现整个房间的模块化,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目前,我们的团队已在沙特和迪士尼的模块化项目咨询中崭露头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持续深入学习调研,不断提升团队的技术实力与专业素养,力求在该领域实现更大突破,为建筑行业注入创新动能。
我们已经在模块化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我们开展了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关键技术研究,承担了集团课题《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装配式模块方舱设计技术研究》《平战结合的模块化集装箱疫情方舱医院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针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提出灵活机动、易于装卸重组医疗资源的技术方案,实现不同方舱模块单元的快速安装。
问:您觉得模块化建筑和数字化关系大吗?
李进军:二者关系极为密切。模块化建筑与数字化技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模块化建筑的构造精妙复杂,对于构件的精度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毫米级的精度标准已成常态。在如此高的精度要求下,数字化技术无疑是我们手中的利器,它贯穿于设计、生产、装配的每一个环节,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同时,模块化建筑的建设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采用并行思维,要求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等多个专业在项目的前期阶段便协同作战。而数字化平台则如同一个高效的协作中枢,打破专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交互,为各专业的协同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没有数字化技术的强大助力,模块化建筑的高效、精准建设将难以达成。
问:模块化建筑在城市更新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李进军:在城市更新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模块化建筑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解决诸多痛点的关键力量。传统的原拆原建,往往面临着冗长的建设周期,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安置成本与不便,还可能导致城市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而模块化建筑则凭借其快速建造的优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旧房林立的区域焕新为现代化的宜居之所。它完美地实现了地下空间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海为例,模块化建筑已在保障性租赁住宅、城市建设者之家等多个场景中落地生根,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城市更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华建集团研发的高性能外围护体系,通过应用高效能、耐久性材料,显著提升了外围护系统的韧性与集成化程度,不仅优化了建筑整体性能、降低了材料消耗,更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从材料生产、施工到运营阶段)实现了减排降碳,为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性能升级与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您怎么看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国内和国外在装配式建筑和模块化方面差距大吗?
李进军:审视当下装配式建筑行业时,在部分地区,装配式建筑的概念仍被片面化、狭隘化理解,人们将其简单地等同于预制构件的堆砌,认为只要满足装配率这一单一指标便大功告成,却忽略了装配式建筑的真正内涵与价值。这种现象在现阶段较为普遍,实则是行业发展初期的阶段性产物。与之相对的是,国外对装配式建筑的评判标准更加多元且贴合实际,往往侧重于人工成本的考量。
此外,模块化建筑作为一种先进的装配式建筑形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建筑类型。它在小户型保障房、酒店、学校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建筑项目中大放异彩,但对于大跨空间和超高层建筑等对结构性能、空间布局有着特殊要求的建筑类型,模块化建筑则面临着诸多技术与成本方面的挑战,难以全面铺开。
当我们试图衡量国内外在装配式建筑与模块化领域的差距时,会发现这并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答案因视角不同而千差万别。从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模式来看,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精细化与社会化分工,现场鲜少看到杂乱无章的施工作业,取而代之的是提前在工厂中打造好的各类构件,它们如同精密的零部件般被准时送达现场,快速拼装成一栋栋建筑。国内虽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发展势头迅猛。以上海为例,这座城市在过去10年间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迅猛,每年近300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拔地而起,从科研创新到产业链完善,从研发团队的专业化到施工技术的成熟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向未来,我们坚信建筑行业将与数字化、智能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开启全新的发展篇章。
(姜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