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工作坊在福建泉州落下帷幕。
本次工作坊共计八天,以五天授课、两天实地考察、四次小组讨论和两次分享汇报为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包含世界遗产系统、系列遗产专题、各国案例分享以及社区参与方法。
其间,举办多场专家讲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分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就人居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社区参与作讲座。她指出,遗产城市作为活态遗产的重要类型,既具有延续历史文脉、承载社区生活的独特特征,也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历史城市景观的定义与主要管理工具,案例分析聚焦山西平遥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规划、保护与复兴历程,揭示其在保护遗产与改善环境、历史中心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冲突,以及坚持突出普遍价值与满足本地社区利益难以平衡的困境。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傅舒兰的讲座围绕文化记忆、地方营造与景观叙事概念展开,基于社区将文化记忆与地方营造连接,创造一种基于社区的遗产阐释方法。她以西湖为案例,介绍大运河串联的江南历史古城,不同于北方都城,呈现近山近河自然形状,是古代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西湖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体现,逐步在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为杭州城文化景观的基本元素。她指出,遗产并非是历史,而是当下在选择或编织记忆中开展的文化历程。
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会长、厦门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李云丽就鼓浪屿世界遗产和嘉庚教育遗产预备项目做报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地位来自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球突出普遍价值(OUV)界定。鼓浪屿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建筑的交流,并作为厦门装饰风格的起源与典型代表,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建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她简要说明了自宋末元初开始至现代鼓浪屿的建制与对外交往历史,并带领学员从各类设施、机构、住宅、宅院,公寓住宅等角度了解鼓浪屿遗产核心构成要素,以鼓浪屿工部局、会审公堂作为案例,说明其作为近代化城市管理与司法机构的发展历程、历史作用与遗产价值。
8月15日,工作坊与会专家与学员前往厦门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感受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工作坊成员观摩了嘉庚教育遗产建筑群中位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南侨楼群,以及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内的允恭楼与诚毅楼。作为“嘉庚风格”的主要代表,这些建筑楼群以中西合璧的设计和厚重的历史氛围,见证了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近现代中国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此后工作坊成员来到陈嘉庚纪念馆回顾这位著名爱国华侨在商业、教育和公益建设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在最后一站世界遗产地鼓浪屿,成员们先后参观了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八卦楼以及风琴艺术中心。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鼓浪屿以其多元的建筑风格和音乐传统,展现出跨文化交融的魅力。
实地考察后,学员们以嘉庚教育遗产为例,运用系列遗产相关方法完成作业。各组从申遗价值论证、遗产组成要素、对比研究、利益相关者、管理需求及价值阐释与传播政策等模块着手,提出差异化的丰富观点与策略。学员围绕“嘉庚精神”的融合包容教育理念,强调终身学习重要性,论证遗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联,结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案例及国际案例凸显儒家思想根基,构建“决策—实施—支撑—监测反馈”管理体系,并提出视频、博物馆、统一标识等传播方案,运用专业模型划分利益相关者,借鉴鼓浪屿经验规划申遗周期与后续传播策略。
专家团队针对各组汇报展开专业点评,既肯定学员对申遗流程的清晰认知、对全球教育遗产趋势与国内政策的精准把握,以及在利益相关者识别、遗产价值挖掘、国际案例对比等方面的扎实工作,也从优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本次工作坊的八位国际学员中,多位是首次来华。泉州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如此,工作坊的课程内容也让他们获益匪浅。许多耳熟能详却未能深解的理念和专有名词,在专家的深入讲解下逐渐清晰。学员们也通过彼此的案例展示报告,拓宽了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积累了更多国际遗产案例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特别顾问龙淼表示,工作坊期间所有学员的案例分享对他们而言尤为珍贵,这些分享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层的视角与经验。专家们既传播了知识,亦从学员的分享中汲取了丰富养分。
(亚太遗产中心北京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