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设计

“公园城市指数(二O二四)”重大成果发布

近日在沈阳召开的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全体大会开幕式上,《公园城市指数(2024)》正式发布。

公园城市指数致力于公园城市经验提炼和理念推广,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自主创新的一套更温和、更包容的新型学术成果和公共技术产品,可对每座城市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城市自身的长项和短板。历经五年深耕,公园城市指数实现从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构建到全国评估的突破,持续推动建设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基于最新前沿导向与数据迭代。

《公园城市指数(2023)》首次实现全国337个地级以上行政区评估结果全覆盖,于去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正式发布。指数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关注,亮相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推介交流,收到浙江省、湖南省,以及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广东东莞、安徽芜湖等市的响应。

《公园城市指数(2024)》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揭晓。公园城市指数构建的“1-5-15”的框架体系,高度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涵盖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公园城市指数(2024)》从指标迭代、数据拓展、算法延续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更新。总体45个指标保持不变,通过增加数据渠道、优化数据选择,对公众活动参与度、文化产业活跃度、开放链接度、智慧支撑水平四个指标进行了迭代调整。

公园城市全国数据库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扩展,数据总量和覆盖率显著提升,并实现了六个年份延伸覆盖。

基于标准研究与数据分布特征,制定“六档级”评估方法,确保了不同年份的数据可比性,沿用上一版的分数节点稳定打分规则。

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卓越优秀城市聚集在东部沿海及长江经济带,提档升级城市多为中小城市,逐渐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与2023年对比,总体得分方面,全国城市平均值、中位数均提升,243个城市得分上升,头部表现良好城市增多,尾部较弱的城市缩减。

东北地区是全国进步幅度最大的区域,其中88%的城市得分实现提升,牡丹江市、伊春市、延边州增长带动区域整体提升效果显著。沈阳市在指数连续评估中,综合表现持续领跑东北地区,四大领域、多方向表现位于区域前列。

为更全面地体现公园城市指数评价的多维特征,在综合得分排名之外增设了三个具有代表性、引导性和鼓励性的单项奖项,分别聚焦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引领、跨越式进步与区域性示范作用三个维度。

(规划学会)

2025-09-0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560.html 1 3 “公园城市指数(二O二四)”重大成果发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