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设计

“烽火·脊梁”主题展暨“建造与战争”研讨会在四川李庄举行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文明,近日,“烽火·脊梁:抗战大后方建筑之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古镇揭幕,第三届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建造与战争”同期举行。

此次活动由东南大学和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宜宾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办,也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百年回眸与展望”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场。本次主题展和学术研讨会得到陆谦受教育基金、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赞助以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还有多家专业学术媒体的支持。

主题展由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李海清和汪晓茜发起,并联合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兄弟高校多名学者共同策划完成。

展览内容分为“浴火河山”“文化抗战”“工程救国”“多难兴邦”四大板块,其中“文化抗战”和“工程救国”则是其主要内容。前者集中展现建筑教育与学术研究群体在艰苦环境中如何延续专业学脉并守护文化传统;后者全面梳理建筑师与工程师群体在大后方资源极度匮乏条件下探索高效设计,建设国防工程和各类基础设施,支撑全民族抗战取得伟大胜利。展览挖掘、搜集、整理并运用700余份珍贵档案资料、手稿日记、历史影像乃至实物遗存,全景式再现中国建筑工程界先驱们在抗战大后方以尺规为刃、以图纸为盾,守护文化血脉与学科根本的韧性壮举。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

策展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海清在展览开幕式上谈道:“最初的研究动机纯粹源于好奇心——为何战前留学归国、深受现代建筑影响的中国建筑工程界先驱,内迁来到抗战大后方便迅速转向学习、借鉴民间建筑?除环境制约,是否存在更深层动因?他们在海外求学、海归初期相对安逸的生活与大后方艰苦环境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促发了策展团队将这一代建筑人的磨难与成就向公众传播的愿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在致辞中指出:“李庄作为战时学术机构内迁的重要据点,承载着‘学术救国’的集体记忆。选择在此办展,正是要以历史为纽带,连接战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科发展。愿以此次展览为起点,共同书写建筑学科‘知来路、明去向’的新篇章,让抗战先辈的精神之火,继续照亮中国建筑的未来之路。”

抗战大后方建筑实践亲历者童寯之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则深情回忆祖父在抗战大后方以惊人毅力完成一系列重要建设项目,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不屈不饶的精神状态。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认为:“这是一个主题鲜明、具有深刻内涵且将产生强大引力的展览。东南大学等院校学者们的策划,以建筑遗产与抗战事件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抗战精神映照使命与荣光。是对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李庄的遗产之回响,是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国民记忆’,是建筑学者文化抗战塑就‘不朽之地’的记忆空间。”

同期举行的第三届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讨会以“建造与战争”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到会报告并展开交流,共举行五场学术报告和研讨。议题从抗战时期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到战时设计实践,以及战时中国建筑教育、战后重建等诸多方面,深度剖析了近现代建筑与战争之间的复杂关联。本次主题展和研讨会是中国建筑界首次以抗战时期中国建筑为主题开展规模化和系统性的专业科普与学术研讨。与会人士均表示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让中国建筑工程界的抗战贡献得到更多彰显。

(中大院)

2025-09-25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679.html 1 3 “烽火·脊梁”主题展暨“建造与战争”研讨会在四川李庄举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