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古建筑修缮如何补上“因火烧身”短板?

(上接第1版)如顶部仍采用木屋架和木尖塔,则所有木材需经过严格的阻燃处理;

4)根据欧盟和法国关于文物建筑的管理规定和重建修复原则,进行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和修复。

此外,针对重建的各种手段,许清风介绍说,原样修复首先要明确和探寻建筑使用的原始材质、原始结构形式、原始建造工艺等,并尽量采用同样的材料、结构形式和工艺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还应遵循真实性、必要性和可逆性的保护原则,注意不能对结构造成二次破坏,并注意新材料和原材料之间的结合。而且制定修复方案过程中还应考虑采用最新技术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能,如智能消防监测、预警和自动灭火技术、基于BIM的结构和消防设施监控预警平台等技术。

据悉,目前在建筑领域,可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等建立的文物建筑三维BIM模型档案等先进技术帮助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或重建。

为古建筑贴上防火“护身符”

众所周知,我国存在大量文物古建筑,其中多为木质结构,从结构上与巴黎圣母院类似。木制建筑易于建造且艺术表现力强,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古建筑木结构防火方面。

巴黎圣母院火灾后,中国国家文物局就立即发通报,为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同时指出,我国文物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砖木、土木结构较多,消防基础较为薄弱,防范难度大。

既然火灾隐患是文物古建筑安全的“大敌”,那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根据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房屋质量检测站的调查研究和长期检测技术服务总结,古建筑木结构和优秀历史木结构面临的主要火灾风险包括:建筑耐火等级较低,关键受力木构件(特别是拼接构件)耐火极限较低;长期的风干开裂使木构件容易被点燃、蔓延,一旦引燃会增大建筑的火灾荷载密度;坡屋面木构件密集容易形成立体火灾,易引起轰然;电力电气线路老化严重;消防设施落后、消防通道不达标、防火分隔不到位等。

许清风认为,要做到文物古建筑木结构的“防患于未然”,可从提高关键木构件的耐火极限、降低火灾荷载密度、更新电力电气设施、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规范日常消防管理和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综合提升古建筑木结构的防火安全。

他还指出,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具体防火技术措施可包括:

1)在不影响古建筑木结构整体艺术效果和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采用防火石膏板、阻燃涂料、传统地仗保护层、石灰膏抹面等技术措施,合理提升关键受力木构件的耐火极限;

2)在总体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和消防隔断,有效提高古建筑木结构的防火能力;

3)更换老化的电气线路,增加防火安全保护装置,加强修复过程中的防火安全综合管理,切实减少火灾风险;

4)增设室内消防设施、自动喷淋、探测和报警系统,改造消防水源,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显著降低火灾损失;

5)结合古建筑木结构自身特点和保护要求,合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基于BIM的结构和消防设施监控预警平台、电气火灾无线监控系统、火灾探测无线报警系统、移动式高压细水雾灭火装置、高压细水雾防火分隔系统等高新技术,可大幅提升古建筑木结构的防火安全,使古建筑木结构逐步摆脱“因火烧身”的厄运。

2019-04-22 徐敏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82.html 1 3 古建筑修缮如何补上“因火烧身”短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