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近六十年,主导完成百余项大中型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参与设计了天津抗震纪念碑、湖州仁皇山新区城市设计、苍南新区(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与站前大道规划项目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北方-汉沙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靳炳勋堪称是我国当代建筑界元老级设计师。靳炳勋一直主张打造“共鸣建筑”,他说:“‘共鸣建筑’是可以真正彰显出建筑艺术魅力的。”
这些年,我国不断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商贸办公楼、民居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希腊小镇”“美式风情街区”等相似面貌的小镇、街区也层出不穷。如何改变千楼一面、千城一貌的现象?如何让国内建筑设计师变得自信从容?这一直是靳炳勋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在当今社会,西式建筑、仿古建筑在众多民用建筑中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点缀而已,人们向往的是具有现代气息的,与时代共鸣、与环境共鸣、与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心理共鸣的‘共鸣建筑’。”
无论是在日常设计中,还是作为专业奖项的专家评委、行业杂志的编委顾问,靳炳勋都提倡并鼓励建筑设计创新与结构创新,强调要与时代共鸣。“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经描写过早期的纽约,那时用纸板搭就的‘奇葩’建筑,营造了各种幻境演出。那些‘奇想的技术’曾经为纽约这座上升期的世界大都市赋予了无穷魅力,赢得了无数声名。而当代中国的新兴建筑,即使是在城市主题公园中,也很少有真正生动起来的建筑,这里缺失的正是‘奇想的技术’。”说起这些,靳炳勋不无痛心。
靳炳勋表示,要想完成前卫美观的建筑设计,创造全新的建筑艺术风格,建筑师要站在结构的高度,利用新结构、新技术来构建全新的、与环境共鸣的建筑空间形态,在先进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创造美的视觉体验。建筑师要通过撷取、改造、移植等创作手段来实现新的创作过程,使建筑与当地的传统和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并为当代人所接受。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从嵩岳寺塔造型中汲取了足够的灵感,又不失现代钢结构建筑灵性;悉尼歌剧院外形源于贝壳,建筑内部又融入了玛雅阿兹特克文化。靳炳勋认为:“这些建筑,都是与环境地域性、民族性相融合的经典之作。”
说起30多年前参与设计的天津市抗震纪念碑,靳炳勋记忆犹新。天津市抗震纪念碑是天津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的遇难者而建,碑体由四片直角三角形的花岗岩拱立而成,为金字塔形,下宽上窄,寓意智慧、力量、前景展望;四个支撑表示稳定、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同时也寓意感谢四面八方对天津的支援。纪念碑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个“人”字形,其设计寓意是人定胜天,体现人民力量的强大,一定能够重建家园。靳炳勋解释:“既有对逝者的纪念,又有对建设未来美好家园的憧憬,这样的设计理念是与当时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心理高度契合的,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共鸣建筑’。”
“随着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吸纳西方现代文明‘洋为中用’,还是寻找东方古代文明‘古为今用’,我们的设计只有与时代共鸣、与环境共鸣、与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心理共鸣,建筑艺术才能彰显出真正的魅力。”靳炳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