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建筑里,有五个方面的观念,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待遗产保护的态度。
这五个观念称之为动态观念、契合观念、牺牲观念、低技观念、生态观念。
什么是动态观念?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木结构的。木结构本身有一定的牢度,所以建筑使用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问题。中国古代的木结构,时间久了必然会下垂,会有牢度变形,这是我们设计师、工作人员需要认知的。材料本身也会老化。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应对。古建筑要二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我们要时刻保持动态的跟进。比如应县木塔,争论了很久,花了很多钱,依然没有办法修,最终还是要观察,总有一天不想修也得修。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我们时刻监测。
第二个观念,低技观念,是看传统工匠怎么修。低技并不是落后的,也不完全等于传统的建造,而是在传统建筑基础上的提炼或者说一种选择性的传统技术。而且低技也不完全是模仿这种传统的营造技术,我们在学习传统精华的同时,能够有一种新的再构,但是这种再构符合营造的逻辑性。所以低技里面有四个原则,就是针对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其中可推广性更重要。
第三个观念,牺牲观念,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适合,在某些特殊场合可能还是需要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保护的时候,采取外移或者说附属物,让外移或者附属物,通过它的牺牲换取主体的保存,比如说传统的油漆就是这个概念。过一段时间之后,要保存原来的油漆还是新刷油漆?我认为要新刷。牺牲观念在石窟等文物建筑维修的时候就更重要了。
第四个就是契合观念。中国传统建筑里,工匠施工一定是有一种契合观念,一定是选择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从根本上讲,这也是经济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乡土建筑来讲,量大、面广,不可能得到文物甚至历史建筑那么多的资金支持,这个时候能动用的基本上是少量的资金。
举一个例子,比如南方和北方的瓦建,北方的瓦建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北方的瓦比较厚,但是在南方为了透气,我们可能不会采取这种厚瓦的形式,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辨证去看、去使用。这是契合观念。
而且这种契合观念,还与地域有关,有些适合南方,有些适合北方。有的适合这个民族,和文化也需要契合,和自然环境、风俗观念都需要有呼应。所以我暂时把它叫作契合观念。这种契合观念也是一种非常实际的选择。
最后一个观念,生态观念。乡土建筑,量大面广,我们最好是做到最少的干预,能够让它延续下去,因为修补永远不会一次到位,我们不需要追求一次到位。而我们使用的材料、技术,都应该让它循环利用。
我们希望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的特色,比如说窑洞的节能方式。有一些工业厂房,有很多问题是共性的,这种生态理念是我们应该沿承的。
面对量大面广又缺乏资金支持的乡土建筑遗产,我觉得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而这五个观念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