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第五届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基础设施合作论坛在澳门开幕。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1位部级嘉宾,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以及中外金融机构、商协会和企业逾800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本届论坛的主题定为共同推动中拉基础设施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加强沟通,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和教训。支持拉美各国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的基础设施,推动中拉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致辞中表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参与方。共建“一带一路”最基础的一点便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全球基础设施领域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中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拉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的目的地和海外承包工程第三大市场。中国也日益成为拉美各国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为了共同推进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他代表中国商务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探索创新路径,实现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提质升级;二是对标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总体目标,做好战略对接,确保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行稳致远;三是秉承开放、绿色、廉洁的核心理念,推动良性发展,促进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走深、走实。
在专题研讨活动的嘉宾发言环节,来自中拉双方的九位嘉宾从政策、融资、市场环境等多个角度切入,就如何共同推动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分享观点、提出建议。
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韩镜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而在这方面,中方有着成熟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在这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企业和技术以外,中国还为中拉基础设施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比如在对拉350亿美元的一揽子融资举措当中,其中就有200亿美元的中拉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贷款。所以,下一步,中拉双方一定会加强合作,打造出领域更宽、结构更优、动力更强、质量更好的合作新格局。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拉的合作始终是以互相合作平等互利为前提,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符合双方发展的利益,同时也不排斥、不损害任何第三方的利益。“我们不会讲中国优先,不会搞单边主义。我们始终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来着眼着力于促进当地的发展。所以中国和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合作,实实在在带去的是机遇,而不是陷阱。”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美非局局长靳涛分享认为,目前,中拉深化基础设施合作面临重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然而拉美各国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协调发展和效率;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拥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资金和发展经验,但也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不通以及对拉美PPP模式不适应等问题,这都需要中拉双方共同想办法去深化合作。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规划先行,深化中拉技术和基础设施合作政策的沟通;第二是积极地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和融资方式;第三,加强金融合作和第三方合作,汇聚力量,支持拉美基础设施发展。
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部总经理许波说:“中国有两句俗语,第一句是‘要想富,先修路’;第二句话是‘筑好巢,引好凤’。这两句俗语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要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他表示,中国进出口银行高度重视与拉美地区的合作,下一步将在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着力发展:第一是秉承市场化的原则,促进可持续的发展。第二是发挥多种资金的作用,支持投建营一体化;第三是携手各类金融机构鼎力支持拉美发展,加强第三方市场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来吸纳吸引不同类型的资金参与拉美发展建设。
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副代表Angel-Mejia介绍,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基础设施赤字是阻碍经济发展很重要的障碍。同时还面临着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和快速城镇化的挑战。所以该区域投资的缺口高达GDP总量的2.5%,相当于1500亿美元每年。此外,不光是缺乏投资,还缺乏高质量的项目。乌拉圭规划与预算署署长Garcia也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那么对社会而言是无法良好地发展的。
在这一方面,他称:“明年乌拉圭将进行大选,新的政府肯定会制定一个更新的经济发展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源方面”。而安提瓜和巴布达土地与城市发展部部长Browne则表示,安提瓜和巴布达的新政府在2014年上台,在过去五年中推出了新型的城镇化计划。不过,要在城市建设更多的新的住房的同时,该国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挑战。阿根廷交通部国际司司长Eugenia Wehbe也提出,阿根廷原来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非常少,现在该国希望改变这种状态,希望能够建设一个比较健康的,而且是长久服务的基础设施系统。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懿翀结合实际经验分享了中拉技术社区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第一是推进项目的方式要全球化;第二是项目的商业模式要多样化;第三是项目的实施模式要属地化。广西柳工集团的董事长曾光安则代表制造商分享了三点具体经验。第一是在拉美地区,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制造业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长期发展的潜力。所以中国的企业应该把这个市场定位为战略性市场:第二是中国的企业在拉美一定要与当地的政府深度合作,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能够与当地的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第三是要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承担社会的发展责任。
在互动环节上,Browne提出,希望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些能够抗御气候变化的产品,在加勒比地区建设能够抵御地震和飓风这样自然灾害的房屋,同时住房成本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住得起、住得上的。还希望银行也能去涉及一些相关的融资架构。
另一方面,靳涛则提出,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政府方面对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还不够,项目在设计信用结构的时候,政府的征信也不太多。此外,项目在执行时也还存有一些问题。因此,他建议各国政府部门要加强一些规划工作,特别是区域性的发展规划。其次是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特别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些规范标准的制定。第三是希望各国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林懿翀则作为企业方面的代表建议,第一是在劳动工种的相关政策规定方面,有些特殊的工种希望政府予以考虑;第二是希望政府在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执行上有更好的计划性,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去对接;第三是希望双方的政府与金融机构能够给工程承包商更多的支持,让项目实施起来更加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