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绿色理念不断延伸的今天,面对城市建筑存量提升、健康宜居、更新运营的发展新需求,绿色建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6月25日在沪召开的“2018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桃浦智创城、上海新顾城和上海前滩国际商务区成为申城首批绿色生态城区,为绿色建筑由单栋建筑向成片建筑、向区域建筑提升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与方向。
论坛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主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崔明华,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永平、副主任裴晓,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江欢成等出席论坛。来自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绿色上海与未来建筑”主题,聚焦绿色建筑发展新态势,畅谈对当下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黄融在致辞中指出,发展绿色建筑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上海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应用。同时,积极动员市场、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共同推动上海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黄永平在论坛上表示,绿色城市和绿色建筑都要“真绿”而不是“假绿”,要“深绿”而不是“浅绿”,要“全绿”而不是“半绿”,要从“绿壳”到“绿身”再到“绿魂”,这不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希望行业企业继续参与新建城区建设和既有城区的改造,将绿色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并实施管控落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近年来,上海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保障、试点创建,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18年,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域荣获全国首个三星级的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识认证。去年,上海还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力争到“十三五”末,各区、特定地区管委会至少创建一个绿色生态城区,并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指导意见》和《标准》的发布,标志该市绿色生态城区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各区、特定地区管委会完成了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区域梳理储备工作,共上报了27个试点区域。
在首批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中,桃浦智创城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成功典型,上海新顾城是未来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拓展的重要区域,而前滩国际商务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区,都代表了上海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论坛上,裴晓为三个生态城区项目颁发证书。
论坛上,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发布了受上海市住建委委托编制的《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目前全市基本构建了全过程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体系,健全完善了面向设计、施工和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标准,该市绿色建筑项目的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建筑项目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
此次论坛还邀请上海市静安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海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约翰·利特尔;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扬;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菲利普·奥斯特马尔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建荣等多位专家结合自身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成就和经验,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交流。
论坛同期还举行了“2018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颁奖仪式,并发布了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编写的《上海市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