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擎起“精武”新高度

—中建二局武汉精武路项目超高层项目建设纪实

□李园 周薇

九省通衢,喜迎八方高朋。10月31日,全国第四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论坛暨2019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

活动上,中建二局湖北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成为专家关注和交流的重点,赢得专家团连连点赞。

“一体化”建造,消除代沟

走进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可以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奇变化,虽然是型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复杂结构模型,但技术部门不再忙着对设计院的图纸中的型钢连接等进行深化设计。一个名为“高性能组合结构建筑体系建造一体化PKPM-BIM”的平台系统,为技术人员“减负”。

项目总指挥白贺昶介绍说,“以前从拿到图纸,到完成一个阶段的深化设计,再到为工人交底至少要两个月,平台系统落地运用后用时仅需几天”。如果将目前通用的BIM技术比作图纸与三维模型之间的“转换器”,那么一体化系统则相当于消除了“转换”过程,在设计阶段就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型钢之间的立体建模,从构件设计到深化设计的全过程一体化、构件施工图到加工详图的自动生成、设计模型与实际建造模型的无缝转换,让设计与施工之间不再有“代沟”。

目前,这一名为《高性能组合结构建筑建造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攻关课题,已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并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示范项目。

与现行组合结构建造模式相比,该课题所倡导的组合结构建造一体化设计,致力于打造协同平台,提高组合结构建筑建造的信息化、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同时减少周期、人员、材料损耗,从而实现高性能组合结构建筑绿色建造的目的。

大胆设想,40米超高作业连续泵送

精武路项目T5塔楼外框为18根方钢管混凝土柱,砼浇筑后,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是保证钢管混凝土柱质量的一项重难点。T5塔楼外框结构施工至60层时,外框结构没有楼承板,此时如何浇筑钢管混凝土成为难题。

以项目总工徐小洋为首的项目技术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从280米往上,采用顶升法,一次性将混凝土顶升40米?这一提升所克服的重力大致相当于一次性将100辆小汽车抬高40米,且在280米的高度,难度之大,可见一斑。该技术目前尚属于国内首例,项目部的方案论证也即将进入试验操作阶段。

节省3000万,“空中走廊”大显身手

中建二局项目团队通过将爬架和铝模结合,打造了可移动的“空中走廊”,为项目降低成本约3000万元。

所谓“空中走廊”,即环绕主体结构延伸出的一层操作“平台”,结构每施工一层,爬模架整体向上爬升一层,远处看,整套模板系统就犹如一顶蘑菇帽子,随建筑一起长高。此组合模式可满足水平结构与竖向结构同时施工,具有传统施工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进度上,由于铝模具有施工周期短、重复使用率高、组装方便、应用范围广的优势,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后的工人,每天可安装30平方米左右,每一层结构浇筑中,将木模需要5~6天缩短为3~4天。质量上,铝模的构件尺寸偏差值均在毫米之间,有效改善了木模误差大、易“跑模”、易错台等问题。

此外,项目深基坑达17米,紧邻正在运行的武汉地铁二号线,距离最近仅19米。疾驰地铁与轰鸣工地“一墙之隔”,也成为该项目深基坑施工的特色。

据项目经理王梓年介绍,在基坑的开挖及支护施工的过程中,项目部在地铁周边布置实时监测点位,采用分块拆除基坑的方法,分四个工况依次采用镐头机拆除。通过这种方式,比原计划节省了30天的工期。

智能建造,构建整体防护

在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无处不在的“智能+”吸引着观摩团的眼球。项目部致力于打造以“智能化、科技化、示范化”为一体的智慧工地,整合施工现场诸多板块,统一集成到智慧工地集成系统中。

塔吊防碰撞和可视化吊装系统、“行为安全之星”、大数据管理系统、现场人员定位系统为现场施工构筑起立体“防护铠甲”,武汉精武路项目的智慧工地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为项目施工现场大型器械和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此外,以人脸识别等为代表的“智能眼系统”和防霾降噪智能喷淋系统,将“黑科技”与施工管理紧密相融,给智慧工地装上了智能的“眼睛”和“手臂”,助力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全面升级。

一次次精彩期待,一回回完美收官,中建二局武汉精武路项目以“精武”之志,续写着建筑传奇!

2019-11-14 —中建二局武汉精武路项目超高层项目建设纪实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5516.html 1 3 擎起“精武”新高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