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之“专家对话”于日前在本次世界城市目主场唐山市举行,本次“专家对话”围绕“城市更新,消除城市空间不平等”“升级转型,助力城市繁荣发展”“社区微更新,焕发城市新活力”等议题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城市发展方式也从空间扩张和以基础设施带动为主,转化为以高质量、高品质发展为主,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贴近百姓?第二,如何兼顾发展和保护?第三,如何尊重人?第四,如何补短板?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的主持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卫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等嘉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石楠指出,人口转移、产业变化、城市品质提升是城市更新中的关键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拆与留的问题,有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等。
刘佳燕从政府角色、社区功能、社会包容、代际公正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城市更新对于实现公正与公平、开放与共享的重要意义。她认为,现如今所谓的对公平的追求其实是对公正的渴望,是对权利公正和发展公正的渴望。“人居三”大会就提出城市权利,这一权利不仅仅是说每个人都平等享有城市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同时还有参与城市建设和享受发展的权利。
从政府层面来说,其根本是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均衡性供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建设包括政府的公共供给更多集中在市政性、工程性设施上面,相对而言社会性服务设施也慢慢凸显其重要性,而且可以看到它对于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代际可持续发展具有更深远意义。
从社区层面来说,虽然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使中国拥有了漂亮园区、高铁网络,但微观人居环境品质是滞后的。基层街道和社区级社会性服务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通常是哪个器官出了问题就采用切除法,这很痛苦,但如果用人工的或外体移植,又会产生排异性,然而现在用细胞疗法就可以实现自己有效造血和更新机制。从这点来看,城市更新中的细胞就是社区,它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在一个社区里提供各类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更好的人居环境品质。社区不仅有居住型的,还有产业型的、混合性的,如何进行分类治理并激发社区内部的混合功能和居民活力,这是未来很重要的落脚点。
从社会包容性来说,多元化和包容性是衡量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标。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类型的人,才是城市社会最有活力的表现。
从代际公正来看,我们现所做的能否为未来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公正权利呢?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的文化一直传递到下一代制约未来发展。我们要考虑生态安全问题、社区硬件设施安全问题,更要思考创新问题,培养创意人才,通过适宜的环境、丰富多元的服务设施激发社区活力,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环境。
黄卫东介绍了深圳的情况。他说, 深圳市是一个危机意识很强的城市,总怕被边缘化,不停地思考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黄卫东指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与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相关,如产业用房的贡献政策。从2009年到2019年,通过顶层设计,深圳约30%的用地用于建设各种公共设施。对不容易提供土地贡献的,通过容积率置换等实现深圳创新性产业用房。
深圳对产业生根的问题非常敏感。在城市更新中,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腾笼换鸟”这个词,但深圳在这方面非常谨慎,一个城市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不容易,一般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逐渐沉淀下来的产业链条,千万不要为了引进新兴的或者高大上产业一下子夷为平地重新建高楼,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尊重产权关系,尊重人的权利,要讲究工作方式,不能仅让老百姓看到一张蓝图,要以开会等方式进行各部门、人群、各权益主体的沟通,让更新工作更透明,体现公开、公正、公平。
黄卫东认为,以深圳的实践来看,一定要尊重市场,调动市场的所有可能性来共同完成城市更新工作。仅靠政府来买单托底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市场配置能力远远高于政府,调动市场发挥其从资金到融资再到社会公益的作用。另外,政府要集中精力办大事,一些重大公益型项目让政府来做,同时要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极大地调动市场积极性,让城市更新具备相对的可持续性。 (规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