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彭晶晶
“我们得想个法子才行。”这是中核华兴霞浦项目部施工分部负责人莫小兵的口头禅。又听到这话时,莫小兵已经在工地现场,汗水顺着脸庞滴落在钢筋上,在阳光的折射下晶莹剔透。
打破常规,优化施工逻辑
走到施工现场时,一处施工场景吸引了我的注意。“你是不是有点奇怪,为什么这边在进行楼板的钢筋绑扎,那边又在绑扎钢筋墙?”莫小兵走了过来。“原定逻辑是先浇筑完楼板再开始施工上部墙体,为了节约工期,在楼板主体钢筋形成的同时启动上部墙的钢筋绑扎。这样缩短了各工序间的衔接时间,可以形成更紧密的施工流水线,各工种能够同步施工,穿插作业,不会造成人员窝工。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进度跟上计划,保证年度节点的顺利完成。” 他解释道。
后来了解到,今年的倾斜通道的施工,他也采取了这种思路,并且顶着巨大的压力,全力推行。施工目标要求今年年底外墙要达到65米。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先做倾斜通道,年底倾斜通道只能做到20米,外墙工期赶不上。他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施工顺序,极力推行先集中精力做外墙。外墙做到一定程度,倾斜通道同步施工,保证年底完成施工目标。为了完成今年年底穹顶吊装的工程节点总目标,他结合前期丰富的施工经验,把现场分成了6个区域,同步进行施工。最大程度优化施工逻辑顺序,节约时间和人力投入。
大胆创新,实现效益提升
去年,莫小兵刚来到中核华兴霞浦项目部时,发现现场采用的都是双排操作架,连放材料的地方都没有。要用材料的时候需要从外面吊装过来,一次吊十几根钢筋,然后一大帮人就站在那里等。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考虑到双排脚手架一是占用过多的空间,造成施工难度大,二是浪费成本,于是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查规范、找资料,先经过内部反复的验证,然后对操作架进行改良,改成了单排脚手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业主单位多次组织考评,单排架的方案终于顺利通过了评估,在整个项目部全面推行,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今年年初,他发现项目部埋件种类繁多且工程量大,对埋件安装后精度控制要求较高。埋件加固是整个工程建设的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也是耗费人力、时间较多的一个环节。常规的加固埋件方法,需大量使用加固筋,材料浪费大,而且耗工耗时,埋件安装工效极低。“我们得想个法子才行。”莫小兵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他查方案、对图纸、跑现场,对着钢筋和预埋件反复研究对比,同一线的工人多次交流讨论。方法在讨论中越来越清晰,他改变传统的采用顶棍顶模板加固埋件的思路,采用带弧钢筋直接撑在水平筋上,纵横向采用12毫米或14毫米钢筋固定。初步的加固详图出来后,他马上安排现场选取一段墙进行试验,当该段墙体模板拆完之后,看到平整的墙面,莫小兵欣慰地笑了。
创新后的埋件加固方法简单且加固质量效果明显,不仅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减少了繁琐的顶棍加固流程,减少了人力资源投入,加快了施工进度,也简化了施工工序。根据测算,整个厂房可节约约两百万元的成本投入,同时提高埋件安装的效率约5%,对于今后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从施工现场走出来,我看着他黝黑的面庞,心里不禁肃然起敬。31年前他进入中核华兴时是一名普通的钢筋工,如今一步步走到分部经理的位置,这些年每一步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他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施工效益提升,用踏踏实实的行动阐释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