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计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装配化、精细化。”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分析了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并指明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计技术发展的方向。
卢春房在以《交通基础设计技术发展探讨》为题的报告中,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隧道里程皆居世界首位。卢春房介绍道:“中国的桥梁发展在世界上也遥遥领先,超过一百万座,公路桥梁近80万座,铁路桥梁近20万座,斜索桥、斜拉桥、四大梁桥,中国分别占据半壁江山或者是一半以上。”在港口码头方面,我国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000多个,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均占有七席。在民航方面,中国目前客运量位于世界第二,颁证的民用航空机场达229个。卢春房表示,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还有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卢春房指出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中国的基础理论研究跟国外的先进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二是使用的材料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在强度、韧性、耐久性方面存在不足。三是在安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和克服。
对于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计基础发展,卢春房提出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装配化、精细化五个方向。
“工程建设的智能建造,是把新一代的信息通讯技术,以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深度的融合,并贯穿于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建造方式。”关于如何实现智能化,卢春房认为主要在于五个方面:一是实现更精准和更高效的管控。二是提升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沟通协调水平。三是改善人员作业的环境。四是节能环保,实现绿色建造。五是大量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将来的工程具备智能化水平打好基础。
卢春房指出,绿色化包括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污染防治、节能、节地、降噪减震、节材、建设公路和铁路的绿色长廊七个方面。装配化包括开展装配化的设计与研究标准化工厂、装配化配套设施等,精细化则涉及精细化的设计、施工、管理三个方面。
“现在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建造使用差距还比较大,行业分割现象非常严重”。在一体化方面,卢春房认为,应该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轨道、高压电缆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的跨越天然屏障的方案,包括桥梁、隧道都可以考虑一体化的方案。同时,考虑在土建技术方面能否开展一体化的实验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见习记者 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