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伴随着全球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从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到构建绿色建筑体系,进而建立全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2006年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到2014年版、2019年版的出台,专家说,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式进入3.0时代。
11月21日,作为2019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系列论坛,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绿色建筑3.0发展与挑战”论坛上,专家学者从全产业链不同角度,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解良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多年国家级课题积累了大量的建筑性能与产品数据。在这些年产业转型之余,绿色建筑效率究竟如何、建筑用户能否在绿色建筑中拥有获得感,这些是绿色建筑3.0时代要关注的。在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地方标准都面临更新的背景下,上海市绿建协会始终关注和思考如何从技术、标准、产业和管理的角度,整合要素、协同发展。
上海建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吉杰认为,今年3月正式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年版从建筑视角转向人的视角,提出五大绿色性能指标,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3.0时代。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不断普及,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从单体到城区,从建设到运营,从建筑到市政设施领域的交叉渗透与技术迁移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会上,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建荣对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进行详细解读。他回顾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从1.0时代到3.0时代的历程,“1.0时代,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的初心;2.0时代,关注产业与效率,建筑的建造、运行以及相关的产业发展是绿色建筑的承载;3.0时代,提倡以人为本,建筑使用者、管理者的福祉是绿色建筑的使命”。
在今年新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发展提出新要求: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杨建荣说,新国标主要有四大变化,包括绿色建筑定义强调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五大绿色性能,等级及评分方法分为基本级和三个星级,评价阶段分为竣工后评价及预评价等。
另外,上海市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也在今年开展。杨建荣说,修订的思路从体系协同、管理搭接、产业创新等方面着手。总体原则有:反映上海特色的五大绿色性能——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生活便利的五类指标;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星级,三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上海市现行有关标准及政策文件要求等;评价方法细分为三个阶段,预评价、竣工评价、运行评价;体现地方特色及水平,呼应上海市相关政策,如BIM应用、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等地方标准等;延伸相关管理规则,如审图规则认定、绿色建筑评价和补贴政策等,还延伸与标准体系相关的设计标准、验收标准,以及与产业和行业相关等要素。
此外,在会上其他专家也做了精彩分享。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从现状、转型、国内外创新技术方面汇总了全球及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光环境实验室光环境设计研究中心设计总监邵戎镝分享了人居健康光环境的研究。金茂(上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黄斯俊带来金茂大厦二十年绿色运营心得。上海丰诚物业虹桥天地项目物业总监李建国就虹桥天地案例解析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与维护。清华大学副教授魏庆芃探讨用运行实测数据和最佳体验助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可能。 (记者 吴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