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首届“白颐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规划领域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白颐论坛”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的校际高端论坛,重点围绕推进新时代规划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等问题开展讨论。本届论坛主题为“国家治理与规划担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和上述主旨报告分别从历史视角、交通视角、治理视角、乡村视角等方面进行了焦点解读。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冯长春在“基于多主体和利益平衡的区域—城市空间治理探讨”的主题演讲中认为,空间治理经历始于管理、走向管治、进入治理等各阶段性演进,以法律多元主义作为分析框架,考虑交织其中的利益关系、行政层级,把空间治理分成国家、区域、地方三级,从而建立多主体参与协商的治理体系。他提出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治理依据,利用技术指标去衡量判断土地利用的比例结构、布局结构、利用强度,以税收为手段管制主体行为,明确产权关系与利益平衡机制,促进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在“以‘城市人’理念认识国土空间规划”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好的规划,“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性,即满足所有人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以及聚居性和群体性。她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解决七个问题:(1)城市供给严重不足;(2)城市病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3)市民化难题;(4)城市多元化场景和创新空间供给不足;(5)公共服务两头短缺,基础民生与高品质生活都缺乏供给;(6)以牺牲乡村为手段盲目追求减量发展;(7)生态红线内的居民一刀切搬迁。最后提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是机械地控制规模而是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人的发展质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在“人居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规划治理”的主题演讲中认为,我国目前发展面临着城乡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居环境发生以下重大变化:一是特大城市地区不断涌现,集中度不断提高;二是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三是乡村地区不断调整,出现耕地破碎、耕地减少和景观破碎;四是城乡地区、特大城市地区的协同治理成为主要工作。面对挑战,吴唯佳提出如下发展建议:一是秉承绿色生态的人居理念;二是构造更合理、更有效能的人居秩序;三是创造更加宜人的人居品质、更加和谐的人居家园;四是培育更加特色化、多样化的人居社区;五是开展更加开放的工作组织,建立更高更先进的人居指标体系,实现空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黄鹤认为,城市更新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现实特征,管理、治理包含更新地区的判定、更新地区中的利益分配和城市更新中如何优化城市形态等三个层面的内容。目前国内城市更新的常用路径更多指向了不同的容量增长和土地出让金收益的方式。她基于通州副中心案例提出了保障公共收益分配的方案,并对通州区招拍挂协议做更新的多种模式做出了具体测算。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曹广忠指出,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乡村、小城镇的聚落比例减少、大中城市比例上升是全球必然的趋势。在乡村和小城镇的发展中,规划需要做出趋势研判,从中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从县域层面明确未来保留哪些特色镇,哪些村落要保留和重构,通过规划引导村镇格局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需要新兴技术为村镇规划提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郐艳丽认为,目前乡村管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乡村规划的现实场景非常复杂,涉及到横向的平行分工逻辑与纵向的引导与反馈的交互逻辑。她提出乡村规划未来需要解决协同性和操作性的问题,即规划层面,乡村规划需要多规合一、注重协调,用途管制需要强调“系统性”逻辑,基于供给需求匹配的乡村空间规划技术、基于公平效率统一的乡村格局优化机制、基于与保护发展协调的建设分类管控制度、基于传统现代化融合的标准准入管理制度。
与会专家还就我国目前大城市减量发展的要求、城市更新的模式、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利益平衡、交通对建成区更新的引导作用、城市开发的强度与密度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会议决定确定第二届“白颐论坛”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召开。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