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2019年12月30日启动公示,其最大亮点是把北京总体规划赋予核心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三大任务有机统筹在一起。
规划提出调整优化用地结构,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整体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其最终目的是让老街坊、老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规划聚力民生,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时共享、内外联动,完善社区、街区、街道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升宜居水平,满足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就近使用需求。
规划同时提出,完善平房院落储藏、厨房、卫浴、采光、晾晒、停车、绿化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平房区公房产权管理,逐步推动申请式退租。建立可持续的维护更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更新。改善出行环境方面,近期正在加强停车治理、挖掘停车潜力、适度供给停车设施,实现停车入位、合理收费;远期将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绿色出行,降低小客车出行依赖性。推进厕所革命方面,重点改善平房区环境卫生条件。以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区,完善垃圾分类收运设施,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习惯养成,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这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划,除了政务功能、历史文化保护以外,特别强调民生工程和民生的改善。整个东、西城区32个街道进一步细分成183个街区,每个街区平均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体现出生活街区的概念,这样就把所有的安排、所有的管控要求,包括首都功能的要求落实到街区,让老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