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人物

耄耋老人完成两部志书的编撰

□余国民

这位老人叫韩明臣,今年85岁。

他写的第一部书是在2008年,浙江省衢州市住建局决定组织编纂《衢州市建筑业志》。老人当年74岁,担任主编兼编辑。志书于2011年出版,字数98万。2017年获“首批全国建筑业经典史志成果”奖。

第二部书是2013年,衢州市住建局又决定组织编纂《衢州市建设志》,老人再次承担了主编和编辑的任务。2014年1月启动,经过五年半的努力,于2019年出版。168万字的巨著,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人们无不为老人的坚韧精神所感动。

其实,老人的毅力是有根源的。他出身贫寒,1954年入伍,1956年入党,1957年被评为防空军积极分子,受到毛主席接见,1958年4月复员到衢州化工厂任办事员、党办主任、组织部长。1986年调任衢州市建委书记,后任民政局长。他在所有岗位上坚持学习,提高文化和思想水平,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1996年退休后参加关心下一代协会,义务教孩子书法。老人有机会参加编撰志书,当作实现“为后人留下点东西(精神财富)”的最大心愿。

编撰第一部志书期间,老人右膝关节不好,做了置换手术,不顺利,住院三个多月,等到能一拐一跛地走路了,坚持到办公室,有时把志稿带回家修改。大家都很同情老人,有的同志动情地说:“韩书记(对老人的习惯称呼)不要写了,大家都看到的,不会怪你的。”老人感动地落泪,然而他却说:“我不能半路停下,不然,我对不起领导的信任和重托,更对不起衢州建设人。”老人从内心发出一个“只要能动,就要把志书完成”的决心。

命运好像也在考验老人,编撰第二部志书期间他又不幸摊上两次大病。一次是人祸,2015年1月5日,老人给老伴送饭,从医院返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严重脑震荡,昏迷三个多小时,左膝关节受伤;再一次是2019年1月,身体检查出肺癌而动手术。但是,这都没能压垮老人,住院期间他仍关心资料的收集进度,在病床上修改志稿。

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来源于各相关单位、业务部门、各专业人士的提供,大家虽然都很支持,实际上很难满足需要,内容不细、不全是正常的,不及时经常发生。为此,老人想了许多办法,如为搞清楚衢州老城区的古井,请府山街道办事处发动其他街道办,按清单逐个核对,方才查清。为搞清《衢州市1985年古代名桥》表格中常山县东案乡的4座古桥,2013年是否还存在,经与常山县有关部门联系,没有结果,于是他骑三轮车跑30多公里实地查看4座桥都存在的,更正了原表中“已圮”的注释。又如衢化地区的次要道路,有关部门提供不出,老人雇上三轮车,一条一条的路实地查看,搞清路名、长度以及建路时间,等等。

编撰志书的进度和质量与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紧密相关,志书的字数开始定在100万左右,老人就要求配备3至4人。然而,第二部志书从启动到出版,始终仅有一人协助老人,做除撰稿之外的工作。在此情况下,老人只好拖着病体,经常加班加点,加快进度,如以每人每月入志的字数来衡量,建设志是1.1万,为同类志书的2倍多,名列前茅。

更为可贵的是,老人坚持要以质量第一为原则,有人建议可以少写一些,以加快进度,老人不同意,坚持埋头苦干,直至出版。为了减少乃至不出差错,老人摸索了一套逐字逐句与专题、专项相结合的校对程序和方法,用一种“吹开浮土找裂璺”的精神搞好校对。用此方法,老人对书稿接连校对了七遍。

2019年8月26日,老人第四遍校对书稿,当翻到975页时,“满洲”(应为衢州)二字猛然间进入眼帘,老人拍案而起,惊喜和愤慨一并喷发。惊喜的是,这样的错词到底没能逃过老人的眼睛;愤慨的是,1935年老人出生在“伪满洲国”,今长春市,1945年日本投降,老人的父母才敢告诉11岁的儿子“我们是中国人”,这段悲痛的历史。

至于,志书内容和质量,老人说了“全、新、特”三个字。

所谓“全”,就是体裁、体例要全,城乡建设所包括的各行各业的建设项目内容要全,经过横排门类,按篇、章、节、目、子目,纵述事实。按城乡建设基本规律,人是第一位,第一篇列建设队伍,然后按建设程序,先有规划,然后是勘察设计,再进行施工,方产生具体建筑。城市建设是从基础设施开始,市政公用工程、园林绿化、城市改扩建、房地产、古建筑、现代建筑,分开记述;而管理如同法规同样具有滞后的性质,所以城建管理列为最后一篇。丛录一篇主要收录碑记、诗词、楹联等与古建筑有关的文化形式,以增加志书的文学内涵。

所谓“新”,一是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记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容占全部建筑业志的90%,收录了许多新事物,如经济开发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衢州的城市框架从1978年的5.4平方公里,2013年扩展到66.6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12.3倍。城市化水平达47.7%,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中居领先水平。二是通过记述事物的建设发展,搞清事物的发端,对历史负责。如衢州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5月由衢州化工厂在黄坛口利用茅草棚创办的“浙江衢州化工专科学校”,而不是“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再如衢州以学校组织形式培训建筑技工,发端于浙建二公司于1978年在衢化官碓村创办的“浙江建筑安装第二技工学校”。三如衢州城市总体规划发端于1958年3月由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编制的衢州化工厂总图(规划设计)等等。三是用词的推敲,如“改建”和“改造”,这一对词在城乡建设中使用频率很高,通过查找词典以及国家媒体报道、名人学者的讲话,确定建设志使用“改建”一词为妥。再如,衢州市政府在府山公园于2000年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写“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旧址”,应为“遗址”,石碑缺少写原塔于“文革”期间再次湮没的内容,建设志在记述中予以补缺。三如,为“梯田”正名。建设志在记述村镇建设发展“农家乐”中,发现将“梯田”打造成景点。经老人查典论据,确认“梯田”符合构筑物之定义,应属建筑物范畴。“梯田”是千百年来农民筑坝保墒、种植作物、生产劳作的地方,是如同新疆坎儿井一样的伟大建筑工程。

所谓“特”,就是有别于同类志书的不同点。一是建设志收录有800余幅图片,均与内容直接相连,以使志书图文并茂。那些开会的、参观的、视察的图片不予采纳,因为这些没有存史价值。二是大跃进、大办钢铁、三年困难时期,人民公社、“文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均有收录。由此,回忆历史,留住建设中的乡愁,对今后的建筑发展是有益的。三是收录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及现代诗人,书画、篆刻家描绘、赞扬衢州建设的作品,其中书法24幅(老人有两幅)、画6幅、篆刻23印、古人诗词43首、现代诗词86首、老人的诗词各一首,楹联97对、牌匾14幅、石刻9处,排版于志书篇页背面,不占用正文版面,丰富了志书的文化内涵。

最后,建设志的装帧很精致,印刷很精美,给读者以很舒服的感觉。老人设计的封底中心有一枚4.5厘米见方的篆刻,内刻有“衢州市建设志”6个字,彰显了志书的古朴典雅;封面设计更有寓意,一只天蓝色的大眼睛,瞳仁中映出衢江信安湖段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亭门城楼以及远望衢江对岸的现代化建筑群,蓝天白云有大雁飞过,若上下两卷并排平放,则是一双俯瞰衢州的天眼。寓意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老人于编后记有一首诗,感慨衢州建设人的辉煌成就必将载入史册。

2020-01-09 □余国民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6262.html 1 3 耄耋老人完成两部志书的编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