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专家解读疫情之后建筑设计行业如何逆风破局

疫情给全国政治、经济、民生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筑行业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疫情这只黑天鹅,会对建筑行业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疫情影响下,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如何?来看看权威部门和业界大咖都是怎么说的。

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是重点

国家发改委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对于2020年在投资领域进一步的发力方向,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道,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加大对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

孟玮称,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将加快计划执行进度,推动尽快在2020年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推广实施人居环境安全健康研究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我们应该去设计更友善的户外空间,让人们更多地在阳光下活动;应该去设计更开放和卫生的室内空间,让人们重建人和人的信任并担负起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责任;我们要设计更漂亮、干净的菜市场和超市、公共厕所和垃圾站,彻底清除藏污纳垢的死角;我们要有更多自然通风的办公和生活环境,而不要都依赖空调;我们要让更多的阳光和庭院深入地下空间,让封闭黑暗的空间变得更安全更明亮;我们要在建筑上开辟出更多的屋顶花园,让人们在绿色的平台上健身休憩;我们要建更多的低层建筑,以代替那些封闭的脆弱的超高层塔楼;我们还要研究那些应对疫情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临时性设施,如何装得更快,质量更好,功能更强大,还可以循环再利用……

十分希望在疫情退去之后,关于人居环境安全健康的讨论和研究能够形成一批成果,推广实施,为不可预知的下一次灾情做好准备。

03 既有建筑改造将补短板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城市卫生设施、建筑上下水系统以及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必要空间场所的建设必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这也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合理内核。我们应该争取实现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的双赢,而不是二元论的非此即彼。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将加大力度

姚激 华建集团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过低,公卫人员待遇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地位偏低,导致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明显弱化。这次新冠肺炎后,国家各层面均在反思这一问题,这也是我们这些做医疗建筑设计的人员必须要深入思考的。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必然会加大力度,设计人员要关注这一类型的项目。以上海为例,17年前SARS爆发的时候,上海新建了金山的公共卫生中心,这在当时来说是很有前瞻性的,我们看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对此次抗击新冠肺炎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上海走在了前面,但是还不够,这次新冠肺炎爆发,金山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又增建了床位,上海的三级甲等医院也增建了临时传染病房,用以共同应对此次疫情。所以说今后必须进一步把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当中,用以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装配式业务快速增长

冯正功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

加强可拆卸装配式战时传染病方舱的研究以及成品化生产,并在全国设立若干战略储备库进行平时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此方舱非武汉现在的方舱模式,而是按传染病医疗设施的功能、以完整模块组合的方式,快速运输,在战时连接而成,模块内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战后模块完整拆卸入库,重复使用,以满足各种突发灾害的应急响应。

建筑设计标准规范不断更新、完善

王平山 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主任

疫情期间,华建集团组织集团科创中心、上海院等单位编制了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的疫情期间应急技术措施指南,反映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工作中,建筑设计需要采取的相关措施。对因本次疫情引起的医疗建筑,以及商业、办公、酒店等建筑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设计要求,相关设计规范将有修订、新编的需求,需要我们结合项目实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各地新建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对医院发热门诊的局部改造中,也都将反映这种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将迎难而上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全面总结各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系统、智慧社区和网格式精细化城市管理系统在本次防疫战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推进5G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天各地普遍出现因大量增加的在线教育和视频会议造成网络瘫痪事件暴露了网络软硬件的短板,应扩大投入尽快补齐。

应急功能转化或将纳入新建建筑设计

查金荣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及总建筑师

在新建建筑中增加公共卫生监测与应急用途的临时或永久设施,形成去中心化的公共设施网络。有条件的部分类型新建公共建筑在项目设计中可考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应急功能转化的可行性方案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体育馆、学校建筑、会展建筑、疗养建筑、旅馆建筑等。

对于纳入应急预案,在应急状态下必须保障运行的建筑,如超市、农贸市场等,适当提升建筑防灾设计标准。

设计上需满足应急功能条件下的卫生安全防护距离要求、建筑平面与层高条件、结构设计条件、机电设施条件、消防设计要求以及增设液氧站、吸引站、污水处理、污物处理等应急医疗设施的场地和空间条件的相关要求。

补齐交通运输防疫短板

张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未来城市,需要我们大胆畅想革命性创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就像当年的下水道系统那样彻底改变城市的运行方式。随着无人驾驶、共享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也许未来我们能够拥有公共交通设施共享、而乘坐空间私密的公共交通方式。这或许将从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

但至少在近期,现有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仍然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因噎废食,那么城市规划应当着手研究如何补公共交通工具的防疫短板。城市规划可考虑适当缩小乘车人员流动范围,在日常状态下关闭车厢之间的通道(只有当列车故障、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打开车门),尝试探索分区通风的模式以及车站负压净化的方式等等。

另外一方面,自行车和步行作为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仍然需要城市规划不遗余力地推行,创造更安全友好的出行环境,切实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分担率。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建设时代已来

周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今年的疫情,武汉市整体被“封城”,虽行之有效,却是迫不得已之举,损失巨大。今后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现有的城市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应对突发性新型病毒的公共卫生规划,并对综合防灾规划进行专项论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医疗设施体系,制定相应的防灾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以南京为例,可考虑结合长江、秦淮河、紫金山等自然地形和地理区隔,将整个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防灾分区,设置系统化的城市防灾设施体系。

(巍划)

疫情笼罩下按了暂停键的城市依然美好

2020-03-0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6629.html 1 3 专家解读疫情之后建筑设计行业如何逆风破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