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A0420200316C版:

新场风味

知道新场、去新场的人多起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以前,周庄、西塘闹猛的时候,新场都没怎么听说过。路并不算远,就是在原来的上海南汇,但是说到古镇江南水乡,新场很难排名靠前的。

新场不大。古镇江南水乡,讲究几河几街,街是河的两岸,也是河的倍数,如三河六街,四河八街。河代表了交通的畅达,街则因之繁华,大宅小店,沿河而立。新场有两条河,一条河是从小店铺中间穿过,一街二河的样式,另一条河已经偏隅,唯民宅沿岸而无他,至今游客罕至。一河二街的新场,有点袖珍,半小时,也就走到了尽头。

恐怕也是有这样的原因,新场没有在古镇水乡旅游大开发热潮中“受宠”,新场的旅游开发,只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也恰是如此,新场才有了不新的“宠幸”。走进新场,耳边便是听到了新场的口音,有牌楼下“讲聊天”的,有小店做生意的,也有街边门铺前卖菜的——她们不是菜贩子,而是自家田里挑了菜在自家门口赚点零用钱的——“挑菜”这一个本地农田行为语,说明了新场原住民仍旧住在新场,新场的小店大部分还是新场人在做生意。

一个古镇,当有古镇之乡音、之乡俗、之乡风,如果古镇小街,没有了原住民,没有了小生意的乡音吆喝,飘荡的都是五湖四海的外来语,那么这个古镇就没有了古镇的韵律,甚至没有了魂。因为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新场也没有过度商业化,一河二街,老房旧貌青瓦白墙还是留着,江南水乡的古意也就随着石板路的缝隙蔓延开来。

新场又被称作“活化石”的古镇。“活化石”的含义,在于这里的乡民在,乡俗在,乡风在。若是河在房在街在,却是没有了乡民乡俗乡风,那就像是个蜡像馆了。在上海市区,早晨大饼油条摊至少上千个,摊主的口音遍布全中国,甚而还有少数民族,各领风骚之味(简称风味),还能奢望做出来的大饼油条是几十年前的上海老味道吗?新场的草头塌饼,很有名,看似一点花头也没有,谁都可以做,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草头塌饼是新场当地人在新场桥脚下转弯角塌出来的。风味,不仅需要味,更需要风。草头塌饼一口咬上去,不经意间咬着的是新场一段有了多少年的历史。化石又化为了一只草头塌饼。

新场本身就不新。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

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到这里,于是新场人口急剧增加。当时镇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的第一大镇。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变化,几经兴衰,但新场镇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新场古镇上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座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与周庄、朱家角等地的小镇非常相似。

走在新场的青石板路上,那一座号称“江南第一楼”的“第一楼茶园”,当是显眼,很少有三层的茶楼,且是倚桥而立,游客到此总是作为一个必定要拍照的场景的。

第一楼茶园,建于清同治末年,将近140多年历史。茶园位于新场古镇新场街与“洪福桥”边,依河而建。从外表看,这一座三层木结构茶楼矗立桥边,尽管历经沧桑,也是保存不错的一座老建筑。底楼是普通茶馆,二楼是书场兼高档茶馆,三楼则是“栈房”,供旅客歇息借宿。如今,在二三楼喝茶可览洪桥港(河名)风景。

让人欣喜的是,底楼评弹说书老习俗,至今还在延续。每天下午都有评弹演出,政府埋单,镇上老小咸宜。这也是新场不新之所在——江南古镇水乡和评弹,从来都是琴瑟相依,这里的评弹声声,借着水流潺潺,似乎更有韵律。有一次,我和青年评弹艺术家陆锦花同去新场,恰是在茶楼边的洪福桥上,陆锦花一曲“梨花落”,委婉清澈的演唱,顺着小街穿行,别有韵味,是市区剧场不能比拟的。

远在宋、元时期,在这“南北街长四五里,东西各二里许”的新场,已成“科第两朝称盛”的文化名镇,仅“南屏书屋”这样吟诗泼墨的场所就有二十多处。到了光绪二十八年,新场古镇已经有了女子学堂,这在一般意义上的古镇是不多见的。

几座牌楼记载了新场的“文化软实力”。“三世二品坊”位于南北大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敕命由太常寺卿朱国盛建造。牌楼为三门四柱五层,高大壮观,雕刻精美。因朱家祖孙三代都官至二品,故名三世二品坊,以庆其业绩显赫,曾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此牌楼是在2006年重建的,“原版”在1975年“文革”时被毁。

还有一座石笋里牌楼,位于新场大街南北方向。古时新场尚是海滩,先人曾在包桥港西面打下石桩抵御海潮冲击,日后来挖港疏浚时,石桩似春笋冒出水面,故称“石笋滩”,后改“石笋里”,立牌楼以纪念。

有原汁原味,也有新时新潮。沿了洪桥港河边走去,老房子里掩隐了好几家不俗的酒吧,有旧上海味道的,有老电影风格的,还有一家酒吧起名“201314”,实在是聪明之绝。这一串数字,本是新场的邮政编码,也恰是在这一家酒吧门前立了个邮筒,邮筒身上便有这一个邮政编码。忽一日,酒吧主人来了灵感,这六个阿拉伯字母,与古往今来旧朝新事都没有关系,但是它和“二人一生一世”谐音,于是“201314”成了这一家酒吧的招牌,也成了无法复制的生意经。这一家酒吧生意好是自然的,据说明信片也非常好卖,谈情说爱的到了这里,总是顺便为自己的感情美好讨一个口彩。

当然,“一生一世”的古朴与浪漫,也招来了市区市民。尤其是地铁直通,平日里新场就变成大妈们的休闲农贸古镇了。话说每天九十点钟光景,一群群五颜六色的大妈,便是仿了民国的脚步,走在青石板路上。先是买了菜蔬,又便宜又好;再是去吃豆腐花菜馄饨,算是早中饭;而后定定心心,在老街上展露风姿,201314也绝不错过,拍照美颜。一两点钟光景,拎了小菜,乘地铁差路(回家)。若是周末,那就实至名归人轧人了。

新场这一块“活化石”,也有点担心会不会被化掉。

2020-03-1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6813.html 1 3 新场风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