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想过,今年的春节是如此的不寻常。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的欢乐和祥和,也打乱了复工的计划和节奏。
我是1月21日从贵阳项目回到湖北黄石的。原想过年的时候可以陪家人到黄石周边的公园、博物馆走走、看看,并计划2月1日返回贵阳项目。然而,1月23日,武汉封城。紧接着,黄石也封城了。这一下,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只能“宅”在家里足不出户。无奈之下,我整理了党群工作相关制度和文件,进行学习充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原本以为封城只是暂时的,然而,看着疫情数据的每日更新,“宅”在家中也是心急如焚。2月3日,当我第一时间从公司微信群看到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李安辉和华中中交城项目通讯员吴胜源现场采写的《疫情就是命令!公司驰援武汉华大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新闻稿件,作为一名通讯员,我也恨不得和他们一样投入“疫”线宣传工作中。得知我们云城尚品项目负责人邓士贵也战斗在“疫”线,让我为之震撼、感动与骄傲。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总想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
2月3日晚上10点多,李部长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让我电话采访邓士贵他们在驰援火眼实验室建设的故事,我便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为了不打扰邓士贵休息,我晚上先从中交二航局和建筑公司微信公众号上查阅关于突击队员驰援火眼实验室的相关报道。第二天上午和邓士贵电话联系确认好采访时间后进行了采访。当天下午5点完成了2500字的初稿。晚上发给邓士贵后,再对有关细节进行确认和补充采访。2月5日,我完成了《邓士贵:战疫中的六天六夜》的通讯稿,并刊登在“二航建筑”微信公众号上。正是通过手中的笔,记录下了他六天六夜的战“疫”故事。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当组织需要的时候,他们立刻到位;在困难面前,他们拼尽全力。
国内疫情,也牵动了海外项目公司员工的心。2月9日,当我得知远在巴拿马的公司员工张彪筹集口罩的故事后,我第一时间在微信上对张彪进行了采访。巴拿马时间和北京时间时差13个小时,为了不影响张彪的工作和休息,2月10日凌晨1点钟,我通过微信采访了张彪后,连夜赶稿,并把稿件发给张彪确认后,2月10日上午7点,完成了《张彪:异国他乡“疫”不容辞筹口罩》的稿件,当天就刊登在“二航建筑”微信公众号上。
从初战告捷建成火眼实验室,到二次战“疫”建成日海方舱医院,再到转战完成军山方舱医院驰援任务……就这样,我通过电话和微信方式采访后,能感受到他们在危急关头豁出去的勇气。虽然我不能和他们一起战斗,但是我能做的就是以笔为剑,责无旁贷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出去,充分展现了能打硬仗、善打硬仗、敢打硬仗的风采,诠释了中交二航人的责任和担当。
我连续作战,共完成了《致敬!战“疫”中的最美工人》《左刚:抗击疫情,我能我行》《冯光:三上战场“疫”不容辞》等5篇人物通讯,共13000多字。通过“中交职工之家”“青春中交”“青春二航”“中交二航局”“二航家园”“二航建筑”等微信公众号刊发31篇(次),其中原稿《致敬!战“疫”中的最美工人》被2月11日《工人日报》采用,以《安全帽一戴,投入战斗》为题,讲述了200多名普通工人师傅战“疫”的故事。
随着公司青年突击队驰援疫情应急防控项目建设结束后,我又把笔头对准了项目的复工复产。从2月15日开始,我所在的贵阳项目湖北籍以外的20多名员工,冒着风险从全国各地陆续返回贵阳,并于2月28日正式复工。看着大家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非常辛苦,我恨不得早日返岗,和他们一起战斗。由于疫情管控,我作为湖北籍员工无法按时返岗,无奈之下,我再次以笔为剑,投入到复工战“疫”中。
我每天关注项目部QQ工作群和微信群发布的每条工作信息,并每天和项目员工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复工战“疫”的情况。为了更有现场感,我还通过微信视频连线的方式,时刻关注着工地现场的复工情况,先后完成了《复工战“疫”,工地大门这样守》《工地班前“安全喊话”:防疫措施少不了》《如何打赢这场复工战“疫”:党员这样干》《复工战“疫”中的工地女战士》《工地上的春之歌》等15篇复工战“疫”主题的新闻稿件,全方位展示了项目员工在复工战“疫”中的典型做法和先进事迹。其中,6篇文章在《劳动时报》和《建筑时报》上刊登,《工地上的春之歌》被《工人日报》采用。
60多天的“宅”家办公,忙碌而充实着。正是那些驰援疫情应急防控项目建设者和项目复工复产一线建设者,他们鲜活的故事,激发了我的灵感,使我欲罢不能,以笔为剑,和他们一起战斗。
如今,我已经返回贵阳项目,核酸检测合格后解除了集中隔离。在经过自我观察后,我也将走上复工战疫一线。我将继续以笔为剑,聚焦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新挑战,讲好复工战“疫”中的好故事,传递复工战“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