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日前,《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期为2035年,同时展望2050年,围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规划》的战略定位为“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服务保障”。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全国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展望2050年,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名家荟萃云集,文艺高峰之作迭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北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将按照“四个文化”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规划》还提出,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中轴线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时代活力。在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景观恢复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沿线区域环境品质。

此外,在工作实践中北京还开展了许多探索:

建立健全了街区更新机制和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送设计进街道、请专家下基层”,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建立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在全国首次组织开展了“城市基调和多元化”的探索工作,编制《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正在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和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规政策保障。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推介,借助“北京印迹”网络平台和文化探访路线的策划实施,开展老城保护品牌活动。

专家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曾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历史名城保护的认识不断提升,保护理念一脉相承,保护对象逐步扩大,保护手段日趋多元,探索实践不断深入,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更新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提出,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关于老城整体保护,《规划》提出一是要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拓展保护内涵、丰富保护类型、完善保护要素,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二是要推动老城有机更新。制定科学的、体现老城文化特征和艺术审美的技术规范和设计导则。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提升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腾退平房院落的功能改造。加强老城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三是激发老城内生活力。积极探索“共生院”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老城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提出,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形成的老城空间格局;科学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胡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意见》《规划》为老城整体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该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保护对象,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正在编制报批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坚持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也提出要履行好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历史责任,以中轴申遗为抓手,带动老城的整体保护。

(同衡规划)

2020-04-27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7625.html 1 3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