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一张旧照片的回忆

朱洁士

这是一张“老建工”们熟悉不过的老照片,它是47年前上海体育馆巨大屋盖网架提升时的场景。

解放初,上海体育设施非常少。体育场最大的要数1934年建成的江湾体育场,而室内体育馆大多是改建的。陕西南路的上海体育馆(后改名为卢湾体育馆,现已拆除)是由原来的回力球馆改建的,主要用于篮球比赛等;黄陂北路的上海体育宫(现上海大剧场旁边)是在原上海租界跑马厅南看台及其附属建筑上改建的,主要用于武术、乒乓球、体操、举重、击剑比赛等。

1959年,上海筹备建一座万人体育馆,选址就在现上海体育馆的位置。1960年3月1日动工兴建,但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仅完成了练习馆打桩任务,工程就下马。

1973年春,停工十三年的上海体育馆工程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重新开工。但规模比原来的大多了,有比赛馆、练习馆、运动员宿舍和其他配套工程组成,建筑总面积达4.78万平方米。作为主体建筑的比赛馆面积达3.1万平方米,直径110米、高33.6米,且中间没有柱子,共可容纳1.8万名观众。体育馆的装饰材料都是采用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材料,如外立面和挑檐分别采用浅蓝色隔热玻璃与轻质搪瓷瓦楞板,休息走廊地面采用刚刚试制完成的预制磨石子板。为了完成比赛场地大面积木地板的铺设,上海建工局调集了全局有经验的木工进行会战。

屋盖采用当时较先进的网架结构,网架的直径有124.6米,总面积有1.2万多平方米,重量达600多吨,由36根柱子支承。如何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吊装到30多米的高空成了工程的难点。

好在当时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在起重行业里活跃着一批江苏溧阳籍的起重工。他们文化虽不高,但通过以师带徒、代代相传,练就了一身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的硬本领。据说,有的师傅只要用脚踢踢绷紧的钢丝绳就能估算出它的起重量;有的师傅在被起重的物件周边转上几圈就估算出其重量,然后就此去布置地葫芦的位置、葫芦绕的圈数。经老师傅的作业,上海不少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业绩。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就是这些工匠人用独脚把杆加卷扬机把十几吨重的五角星整体吊到100多米的高空,至今仍在业界被传为美谈。

没有这么大的起重设备,只能“土法上马”。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群策群力,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了“网架整体提升、空中旋转就位”的施工方法。

在柱子吊装完成、网架地面拼装后,工人们在施工现场安装了六根50 米的“独脚把杆”,放置了12台起重量10吨的同步卷扬机作为提升动力。在正式起吊前,工人们进行了多次演练,尤其是要确保12台卷扬机必须同步,网架的水平误差不能超过100毫米。

一切准备妥当。10月19日网架要正式提升了。毕竟是当时上海第一次整体提升这么重的网架,上海各方专家来了,各级领导来了,大家都要见证新纪录的到来。起吊前,网架投影面下进行了清场,设置了安全警戒和安全监管人员;所有机械操作人员在各自操作位置各司其职。担任总指挥的是一名老起重工,有丰富的起重经验。他再次巡视了各个工位,检查钢丝绳和卷扬机的状况,沉着的走向指挥台。随着他清脆的哨音,12台卷扬机同时发出隆隆的响声,网架平稳的往上提升。经过1小时41分,网架提升到超过立柱0.5米的高度,最惊险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网架要在空中旋转在柱子上就位。全场人们屏住了呼吸,空气似乎被凝固了。只见每根把杆右边起重滑轮组在总指挥的号令下同时下降,把杆左边的起重滑轮组保持不动。在不动的起重滑轮组的推动下,只见巨大的网架在空中顺时针旋转,到达立柱上方,这时左右两滑轮组同时下降。经过历时43分钟紧张的操作,网架准确地坐落在36根立柱上。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上海的工人阶级又创造了一项建筑史上的新纪录。该项技术还被评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上海体育馆建成后,很长时间是上海地标性建筑。最近,上海体育馆地区正在改造为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体育馆也要进行改建。据说,它将保留原有的外形,但是屋盖已经不符合目前的设计标准和质量要求,要拆除重建。我们相信,新一代的“建工人”一定能够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工具,凭借先进的机械设备,再次创造一个新纪录。

2020-07-06 朱洁士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8855.html 1 3 一张旧照片的回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