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国庆 翁梦梦
管聪聪,先后任职中建四局六公司合肥恒大中央广场项目部技术员、技术副总工、合肥518项目技术工程师、技术部副经理、六公司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等职务,现任中建四局南京金融城二期项目技术总工程师。荣获十多项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BIM竞赛等科技奖项,数据与荣耀的背后,管聪聪用不断突破与创新,诠释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奋斗青春。
起步是“0” 向前一步就是“1”
2013年,刚从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的管聪聪进入中建四局六公司,就接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完成一个5年前项目的技术方案总结并申报安徽省科技奖。
管聪聪回忆道:“这项技术虽然是以往项目的技术,但在当时依然很先进,很有创新性,这个奖项申报对公司非常重要,但是申报时间只剩7天。”7天要完成一个省级科技奖项申报全部工作可谓是工作量巨大。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觉得压力大,紧张到焦虑失眠后,我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事情本身而不去多想困难。”他花了一整夜的时间从项目技术特点和关键创新点出发,查阅大量资料,分析出和同类技术的先进性对比,终于找出创新点……奖项申报条件及内容要求繁多,管聪聪极有耐心,一条条核对条件确保按要求申报无误。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耐心与专注的精神,管聪聪在六天七夜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组织专家鉴定、系统申报等一系列工序,最终这项方案被评为国内领先并成功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起步是0,向前一步就是1。”管聪聪这样说道。面对困难,他不抱怨不恐慌,脚踏实地,即使从零开始,他觉得向前一步就是突破。
不断突破 在创新中闪耀青春
2016年,中建四局六公司再次刷新在皖承接超高层建筑高度,成为518米的合肥恒大中心项目唯一土建总承包商,管聪聪担任该项目技术副经理。“这是四局的新高度,也是我学习的新起点。”为了解决超高层项目遇到的深基坑、超大超厚底板施工等技术重难点,管聪聪几乎把国内的超高层建筑方案全部翻阅一一学习,在BIM技术全程动态指导和精细筹划下,该项目创下提前11天完成518米超高层4.5米厚2.2万立方米基础大底板浇筑的历史记录。
为提高项目运营速度和质量,依托全局技术精英团队,管聪聪参与开展“超高层建筑智能顶模系统创新技术”研究。历经90天最终成功将2台大型动臂塔吊放置在顶模平台上,实现了顶模与塔吊一体化,就好比在被誉为大国重器的“空中造楼机”上安装上了“三头六臂”,与同行同类相比在高效性、适应性、安全性和智能化上实现质的飞跃,代表了中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领域领先水平,并在安徽合肥恒大中心项目上首次采用,揭开了安徽超高层建筑技术的新篇章。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管聪聪和团队携此项技术“重宝”受邀参加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受到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及参展人员的聚焦关注。2019年被誉为“空中造楼机”的该项创新技术作为超高层领域中建系统内的唯一一件优秀展品被安徽创新馆永久收藏。
这对管聪聪而言是一次技术创新上的突破。“专注技术创新研究将是我不变的追求,不断突破是最好的成长方式。”2019年,在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和安徽省总工会联合评选“2018年度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中,管聪聪斩获个人4项合理化建议奖项。正如他说的那样,不断突破,不断成长,他的青春在创新中闪光。
潜心研究 在挑战中蜕变成长
2019年,一场集结百人被誉为“超高层领域第一标、公投市场第一标”的投标战在上海打响,中建四局总经理马义俊挂帅出征,担任投标总指挥,管聪聪作为技术组的骨干人员前线参战。
市场竞争激烈,而在新市场逐鹿群雄四局优势并不明显,拿出高质量的技术标,是挽救不利局势的关键一环,经过内外专家全面“会诊”,提出用日本工程师花了3个月时间研究并成功运用在广州东塔项目中的“斜率图”来呈现总控制计划提升标书的“高质量”,而交标时间仅剩3天,四局几乎没有人画过“斜率图”。
“斜率图”是技术标投标的关键之一,“只要不认输,失败就不是定局,不放弃是最大的底气。”管聪聪抱着这样的信念,便咬着牙挑起了画出“斜率图”的重任。他潜心研究并向曾在广州东塔项目参与绘制“斜率图”的前辈请教,思维敏捷的他在精心指点下很快发现斜率图的原理和应用规律,通过精密计算,反复校对,在仅剩的3天时间出色的画出“斜率图”,并通过了专家评审的一致认可,为技术标书上增添了精彩一笔。他与投标团队日夜鏖战25天,最终在多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标书排名第一的最好成绩,成功中标南京金融城二期项目。
从不被看好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到甲方眼里实力似乎“一般般”,再到如今,金融城二期项目团队提前68天完成大底板浇筑,创下四局履约的“南京速度”,拿到甲方履约感谢信和工期进度奖,用实力赢得四局声誉。管聪聪和他的技术团队频频被认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不断在蜕变中成长。
2020年,“管聪聪创新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管聪聪和他的项目团队用匠心和行动“建”证城市“天际线”生长,用技术铸就精品工程,用创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