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李白与敬亭山

喻 军

齐梁最好的诗人当数谢眺,谢眺的古风《游敬亭山》乃文学史上的名作之一。他生于世代簪缨的“旧时王谢”之家,少好学,负文名,可惜36岁死于非命。因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后人又称其为“谢宣城”。宣城古为名邑上郡,历史上当过宣城太守的诗人、名人还有南朝的范晔、晚唐的杜牧、北宋的张耒、文天祥、沈括、晏殊等。其他一些著名诗人如白居易、韩愈、刘长卿、谢景初、梅尧臣等,或与敬亭山有诗文的交集;或与宣城有故土的渊源。倘要举出敬亭山最有标识度、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诗人,则非谢眺、李白莫属。可以讲,海拔仅317米的敬亭山,正是由于他俩的诗作而声名鹊起。

其实,李白,是十分倾慕谢眺的,这首先表现在对其文学风格的认同。比如,他虽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却对谢眺的诗风予以高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大谢乃谢灵运)又清发”;再有,李白追思先贤的咏叹,恰如陶令停云之赋、少陵落月之诗那般真挚而动人:“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份隔代的相望,大有恨不同时的知己之叹。

谢眺的《游敬亭山》篇幅较长,在此不作引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很短,照录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去到敬亭山便知,李白的这首五绝,是敬亭山文化品牌的主打。从进山必经的两座大牌坊,到游山途中所见的李白塑像及形态各异的石雕,均镌刻着与李白相关的诗文。虽说宣城的陵阳峰上,建有谢眺楼,但相形之下,谢眺的影子,在敬亭山中,似乎只体现在山水的神韵、而非明显的迹露中。两大诗人,一个文堪矜式后来,一个诗可上追前古,但谢诗藻采虽美,文思绮丽,却不如李诗词浅意深、朗朗上口。在传播效应看,李诗自然占了上风;再则,李白的人文辨识度更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更突出,故李主谢次,一显一隐,倒也相得益彰。以上所述,即含李白与敬亭山的诗交集。

然李白的这首诗,却不仅仅只是一首诗。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谓大有深意。我以为,其中款曲,又暗含李白与敬亭山的“情”交集。

己亥冬日的一个阴霾天,从上海一路驰达翘企已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敬亭山下,却因一场霏霏的细雨,而执伞入山。沿着石径,起初平缓的山势,渐起一种亭台错落、诗气氤氲的文氛。过了古昭亭,由缓步改作跻登,更有蓬蓬竹篁夹道,百般清润,涤荡心脾。而山径右下方皇姑坟的出现,使心头为之一震。

当年,李白应时任宣城长史的从弟李昭的邀约而来宣城,寄居族叔李阳冰门下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间,李白一共七上敬亭山,并且每次逗留时间都不算太短。前文提到李白仰慕谢眺一节,如果是为了凭吊谢公遗迹,倒也可以理解,但凭吊个两三次、三四次总够了吧?怎会八年七次?其二,如果寄情于山水,流连胜景,敬亭山不过小山一座,以李白云游四方之志,何至于长期羁足?

那么,能让李白“相看两不厌”的,恐怕就和唐玄宗之妹、道号无上真、本名李持盈的玉真公主(692年-762年)相关了。首先,他们俩是有过一段凄婉的情事的,否则敬亭山皇姑坟边,何以凿一眼汩汩不竭的“相思泉”;又何以在泉边置一尊李白的卧像?仿佛缱绻难离,向玉真公主诉说着衷肠。据说二人邂逅于青城山,一个是李白眼中颇具林下之风的九天玄女、皇尊之身;一个是玉真公主眼中性情豪放、诗才干云的谪仙道友。在唐朝这样风气相对开明的时代,两人一见倾心,当在情理之中。至于后来,李白承蒙玉真公主向皇帝哥哥唐玄宗大力举荐、被封翰林学士一节,虽说唐朝取士,不光看考试成绩,还允许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但李白的上位,因有玉真公主这一层关系,难免受一些后人置喙。倘若这事果被负面解读,李青莲的形象,恐怕要大打折扣。谁会把一个吃软饭的诗人捧作诗仙呢?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天生一副桀骜不驯的诗骨,跻身权贵阶层后,幸勿裘马自阻。以他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随性,难免会得罪像高力士、杨玉环那样的宠臣贵妃。很快,“不识抬举”的李白被赐金放还,且出走之前未和玉真公主辞别,重又孑然一身,落魄江湖。与世俗功利的一番戏耍,终以隔膜如生、心灰意冷而收场。玉真公主一气之下,跟哥哥玄宗赌气,跑到敬亭山修道去了。

令人扼腕的是,玉真公主和李白都死于762年,皇姑坟在敬亭山,李白葬于当涂,也就相距50公里左右吧。当然,之所以没有说玉真公主葬于敬亭山,而是皇姑坟在敬亭山,是因为对此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为严谨计,在此就不必具体展开了。

李白与玉真公主的情事,令人扼腕!虽有各种版本的演绎,包括诗佛王维也牵扯其中,这就并非本文涵盖的话题了。

还是再回望一下敬亭山吧!我以为敬亭山的峰攒翠合、山光烟雨,既蕴藏着江南第一诗山的风骨气韵;也以古今之交汇,让一古风一五绝,历经1500年,于此形成诗魂的交响。同时,还把一种情爱、两处别离,提升为聚散靡常的生死相随。据传玉真公主死后,李白悲痛欲绝,曾几番来敬亭山祭悼,不多久,也随之仙去。

敬亭山碑文“皇姑泉记”云:“皇姑为其挚情所感,遂引一清泉,此泉清碧甘冽,常年不竭”。

2020-11-09 喻 军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499.html 1 3 李白与敬亭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