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协会动态

《新工业建筑》开启面向当代的传播

“至美·智造——2020工业建筑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本报记者 顾今

11月24日,由中德可持续都市与建筑协会(SGSUAA)和万事达、立邦共同主办的“至美·智造——2020工业建筑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同期,由中欧建筑传媒中心(SEAMC)策划出版的《新工业建筑——工业建筑的趋势与案例》一书正式对外发布。来自本书编委会的嘉宾代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王珂、立邦工程设计中心朱莉、刘宇扬事务所刘宇扬、gad·line+studio联合创始人朱培栋)以及特邀嘉宾KokaistudiosAndrea Antonucci为大家分享了工业建筑的现状、趋势和未来。

中欧建筑传媒中心(SEAMC)以落地中国和欧洲作为桥梁,把中国当代设计推广到国际舞台,通过图书出版、版权贸易、展览策展、行业互动交流以及培训合作等一系列的国际交流活动,嫁接起中欧两地地域和文化。本次《新工业建筑》的发布开启了面向当代的出版传播计划。其希望通过这样更传统的方式深度挖掘当代优秀的典型案例和案例背后的原创理念,更希望传达代表中国的当代新思潮。

2019年末、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大家的生活节奏,顷刻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如何看待我们曾经习惯的世界?如何面对我们的当下?又如何展望我们的未来?似乎显得很有必要。于是,从国家的形势,到国内外趋势,到产业转型的话题,再到城市的发展和我们的未来……主题落在了工业建筑的趋势和实践显得理所当然。经过与黄星元大师的沟通、交流,他与《新工业建筑》一拍即合……

0.《新工业建筑》

从机械逻辑到当代叙事

工业革命开启了现代主义的发展,也孕育了现代建筑的产生,现代建筑中民用建筑也已经从最初的功能主义完美过渡到体现社会价值审美和人文关怀的现当代主义,可以说建筑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和当下社会的文化内涵。

千禧以来,数字时代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全面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粗放型工业和简单加工制造业也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升级换代、智能智造已成为当下工业社会的主流趋势。工业建筑已从传统的机械逻辑变革到以人为导向的设计逻辑,智能、科技、人文、审美、艺术……都将是新工业建筑所展现的代名词。

该书从工业变革开始,分析了工业建筑色彩、工业建筑立面与细部、产业特征、产业类型(物流建筑)以及工业建筑的遗留与再利用,并用国内外优秀案例展示了新工业建筑的最新实践。工业建筑的机械逻辑的思维方式,引领了一个时代,更相信当代语境下的人本主义叙事逻辑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1.工业4.0时代的预言建筑

海茵建筑HENN

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ARENA2036是一家致力于未来车辆设计的研究型工厂。这座建筑的核心是超过百米长、16米高的超大型无立柱研发大厅,其中零星布置的几处开放办公区域可实时调整改变,实现了生产高度自由化。各种测试设备可自由组合,地板上有横向工程区域和方便的供应管道网络,可为空间内的每个角落提供服务。

大型的锯齿形顶棚设计勾勒出建筑独特的屋顶景观;拉丝的铝制外墙反射了周围环境的色彩和光线,极具科技感;办公室立面采用了白色织物,呈锯齿状排列,可使空间光线充足却没有眩光;几近纯白的研发大厅像是透明舱体悬浮于太空中,全无传统大型工业建筑的粗粝感与沉重感,科幻电影中的生产场景在此重现。这一切都标志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2.通透立面溢出材质之美

海茵建筑HENN

布鲁纳集团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莱瑙市,是一家拥有43年历史的家具制造商。整座大厅采用的模块化木质结构极大地呈现了家具制造美学主旨,同时也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

通透的玻璃立面将室内高端家具般的构造细节和材料质感清晰地呈现出来。屋顶支承构件由不同层数的木质板材制成。主梁由三个薄板组成,两个大梁的交叉梁则是两层,其他大梁只需要一层薄板。整个结构精巧而又稳固。

这座多功能建筑结合了生产、装配、办公与餐饮功能。各部分功能在视觉上保持连通,但却具备了最佳的隔音特性,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协作沟通,又互不干扰。

与传统的展示厅相比,创新中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深入了解这家公司、产品及其高质量标准的互动平台,为交互式产品开发过程创造了完美的条件。

3.江畔“山舍”

朱培栋 gad·line+studio

浙江普利斐特是一家在汽车科技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位于尖山新区的一线沿江处。因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建筑师尝试把原本枯燥机械的工业生产场景转换为一种更具本土叙事语境的传统聚落图景,即将建筑拆解成山、石、屋宇、水、篱、台阁、门径等要素。外侧贴合场地周边的四组建筑形成山势,中间形成院落,并加入小体量建筑以呼应聚落。屋面上所添加的“登山路径”为车间的疏散楼梯、屋顶太阳能板的检修马道、跨越水池的小径、办公楼的室内楼梯等。小径若隐若现、似断实连,还原了山水画中的意境,同时也很好地融合了功能性与观赏性。

朝向园区外部的墙面选用了白色瓦楞钢板,与纵向的条窗、瓦楞纹理及折面屋顶共同构成了“山体”的干练、简洁的“实面”肌理,而朝向园区内部的墙面则采用了超白U玻,朦胧的乳白色令人想起钱塘江畔水天一色的景象,并在白天与夜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质感。

4.人文·场所·智造

万事达钢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潍坊节能环保孵化产业园是倾向于高科技研发性质的园区,加工车间与民用建筑的结合体。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管理区、公共交流区、运营生产的标准厂房生产区和基本配套设施,由此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相结合的整体产业链。

设计将4栋厂房进行模块拆分,如同“细胞”生长,每个“细胞”既是独立体,也是整体的一部分。把每栋厂房分为两部分,可分可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机加工厂房为24米无柱空间,屋顶采用轻钢结构,其他部分做混凝土结构。外围护结构采用的一体化彩钢板,达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其金属质感也与整体园区的调性和氛围非常契合。

5.都市针灸 动态更新

薄宏涛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首钢园区西十冬奥广场是将原首钢工业区进行的更新改造项目。因首钢园区尺度巨大(8.63平方公里),设计摒弃了“静态保护”与“适应性”更新,而采用了更为积极的“动态更新”,即有效利用旧有工业遗存进行空间更新的同时,导入升级产业,完成从工业性到城市性的积极转变。同时对“冬奥广场、三高炉博物馆、冬训中心、大跳台”四个核心锚点项目进行“都市针灸”。

由于巨型工业尺度缺乏亲近感和安全感,设计在工业尺度和精巧的人体工程学尺度之间植入了一到两层的中尺度新建筑作为过渡,同时将锅炉房小水塔等小尺度建筑改造成特色奥运展厅。通过一系列插建和加建的建筑,原有基地内散落的工业构筑物被细腻地“缝合”了起来,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景色宜人、充满活力的不规则五边形院落。

为了不破坏原建筑的自身强度,设计秉承“服务空间+被服务空间”的原则,把原有的主体空间作为核心空间使用,而把新加建的楼电梯间外置,实现了保护与利用共存。

6.瓷片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上海申窑艺术中心是对90年代的工业车间及辅楼进行改造与更新。设计继承原厂房的建筑结构,并将其改造为展示陶瓷艺术的创意艺术园区。原厂区共两栋楼,一栋是由办公楼、两组大空间厂房以及数个附属小建筑组成的“生产综合体”(一期改造为艺术综合体);另一栋为板式多层宿舍(二期改造为多功能办公空间)。

一期方案取“素胚瓷片”为概念,抽离出来的片状弧面在立面上形成的原型母题,分别为内凹的弧形门斗、弧面窗套及弧面钢板幕墙;而主展厅内的片状弧面则穿越各个楼层,构成楼梯与电梯,并灵动地处理了通风与采光的问题。“光线、弧线、质感”无不让人产生对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期方案延续了“素胚瓷片”的概念,但将一期的立面表达逐步演化成了空间体现。方案在原建筑的范围内加建单体,加建部分呈现出弧形母题在空间上的组合。弧形空间消解了原有工业秩序感的建筑结构,并赋予了其新的意义。立面上引用红色陶土砖搭配白墙,犹如陶瓷内胆外露,这种精致化的演变如同从泥土素胚到陶瓷艺术品的过程演绎。

2020-12-03 顾今 “至美·智造——2020工业建筑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785.html 1 3 《新工业建筑》开启面向当代的传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