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城市日”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以及“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第十届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的分论坛,由上海市景观学会主办的“景观与健康城市”高峰论坛于11月2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本次高峰论坛以“景观赋能 唤醒生活”为主题,旨在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给现代城市带来巨大考验和挑战的背景下,上海市景观学会积极协同长三角,聚焦城市健康发展,更新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设计理念,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体现了学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捕捉时代脉搏的学术态度。
论坛由上海市景观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长聘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主持。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长祁学银、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行政中心党委书记季权、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二级巡视员孙余杰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来自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泛亚国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长三角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设计师齐聚一堂,共论景观与健康城市发展。
祁学银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高峰论坛是上海市景观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会聚焦城市健康、致力“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他指出,上海市景观学会着力打造生态景观高层咨讯平台,为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资讯和决策依据,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学会现有国际合作平台信息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孙余杰在致辞中围绕上海市“十四五”生态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大致框架,从生态空间的建立、上海主要的生态资源现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量质并举;城乡统筹,优化结构;融合发展,功能复合;创新管理,服务民生。
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滨谊发表了题为《景观感应的作用与意义:中国景观规划建设的未来》的主旨演讲,阐述了景观感应触媒宇宙有效赋能和观看感应的心理作用。他指出,中国景观感应起源于感天应地的中国风景,中国风景园林孕育的中华礼乐文明从中国风景中产生了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形情理神意的中国哲学关系,从而展望中国景观规划建设的未来应从性情理神意及其融合做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玉宁通过远程视频参与会议,发表了《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道路空间优化》的演讲,明确高质量生活对城市道路建设的新要求,分析了城市道路空间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城市道路空间“健康生活,健康生态,健康发展,健康转型”的优化目标。
EADG品牌创始人之一、泛亚环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EO、首席设计师陈奕仁在目前地球生命资源遭受威胁、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了“景观拯救地球”的城市生态解决方案,包含“净化河流、治愈大地、适应大地、口袋公园、屋顶花园、建造城市农场、线状公园、交通枢纽”八种治愈方式;倡导设计师应做到用环保材料,选用乡土树木,多用节能灯具,科学控制耗水量,优化软硬景比例,减少开山挖石,多用环保再生新能源,节约办公耗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坛下半场的专家对谈环节,由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云才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车生泉教授,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冯信群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工程学院、高校智库首席专家张志国教授等与会专家,就景观与健康城市进行了观点阐述和对谈,还就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双循环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