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倪浩添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他始终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带头冲锋攻坚,带头苦干克难,秉承着奋勇向前的使命感,肩负着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奋勇出击,永不言败,绝不服输。他就是中交二航局沿江项目总工程师谭啸峰同志。2005年他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进入中交二航局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负责桥梁、码头、城轨等多个项目的现场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他用多彩青春投身项目建设,荣获中交集团“2020年十大杰出青年”。
冲锋在前,敢打头阵
工程项目故事在他的脚下书写青春色彩。2012年,谭啸峰担任广州地铁14号线1标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引导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日常的施工组织和策划方案。
此项目初步勘为含大面积富水砂层与岩层的复合地层,被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列为一级风险控制点,施工经济风险高达上亿元。要想闯过这一难关,施工技术方案成了关键钥匙。
其实,早在2011年底该项目筹划之初,他就早早地编制好了项目施工技术方案。但在策划审核会上,业主、监理方纷纷表示质疑,认为30来岁的总工程师经验不足,考虑不周不能担此重任。
面对意料之中的质疑,谭啸峰沉吟了一会儿,当即立下“军令状”:“请给我们一点时间,项目部保证会提供一套满意有质量的方案。”经过半年来不胜其烦的反复调整大改后,该项目施工方案最终于2012年7月定稿。
“收到通过业主审核的消息时,我们整个团队都不知不觉地掉下了眼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谭啸峰依然无比激动,“优化的方案不仅远远超出了业主的预期,还为我们降低近1500万元项目成本。”
一波已平,一波又起。该项目盾构施工路线中的一段横穿广州市从化区姓钟围45栋村民自建密集房屋群,房屋群处在既定规划掘进线路的浅覆土地带,地质疏松,地层稳定性差,抗扰动性差,怎样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减小盾构掘进带来的地层扰动成了“拦路虎”。
谭啸峰和他的团队当即决定用新技术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经过周详思考和对比探讨之后,可行性方案开始实施:先改造盾构设备,增强地质适应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调整设计线路,避开重大风险源,并引入长距离水平定向钻进钢阀管定点注浆、克泥效填充防沉降等国内领先技术以作辅助。
最终,此盾构隧道实现双线顺利贯通,且居民房屋沉降量最终定格在5毫米以内,房屋和居民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此,广州地铁集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发函表彰。
之后,中交二航局在地铁盾构施工行业的业务不断壮大,施工技术方面的困难接踵而至,谭啸峰身上的责任也跟着越来越重。2017年,该公司成立了“谭啸峰创新工作室”,旨在依托该公司在建项目,研发更新技术,采取创新手段,紧靠施工现场需要,应付解决施工生产难题,因此,他率领相关技术人员相继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
辉煌再续——建功特区,续写春天的故事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转眼来到2020年初,中交集团中标深圳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EPC工程,这是该集团继港珠澳大桥之后进城入湾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同时,该项目也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建设,打造前海区宁静海湾、幸福海湾、城市客厅的重大基础工程。
危机与前景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该项目也面临着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制造及掘进、最大规模的桥梁拆除及利用等全新课题。行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于是谭啸峰临危受命,在接到公司委派命令后,他火速赶到了沿江高速项目施工现场。
万事开头难,实地查看施工段具体工况后,谭啸峰才发现,现场特殊工况较多而且复杂,一系列小麻烦、小问题、小细节成了碍事的绊脚石,阻碍不除,事必难成。这也就意味着,开局即是决战,由不得半点疏忽懈怠。2020年4月8日即武汉疫情防控解封的第一天,他和他的团队火速跑步进场。时间不等人,按照项目总经理部要求,他们必须在30天内拆除桥梁并制定万无一失的盾构始发方案。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像是吃了定心丸,如同“定海神针”般稳稳地扎进了项目,坚持每天深入一线勘察现场,细排施工风险,紧跟施工进度,狠抓施工细节。
时间迸发的力量是惊人的,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他不仅如期完成方案编制,还组织开展了“立体交通改造桥梁绿色快速拆除与再利用技术研究”活动,旨在通过研究,对复杂环境下多种结构形式的桥梁高效拆除工艺及拆除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大规模桥梁安全、高效、创新、经济、环保拆除。
除此之外,他还开展了“湾区浅海域复合地层超大直径单管叠层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新型“键-销”连接体系管片的设计、预制、拼装,意在显著提升成型隧道质量,攻克管片错台、渗漏等质量通病,开拓新型管片产业链。
如今的他,依旧不忘初心,在艰苦的施工生产一线上摸爬滚打,与施工人员打成一片,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广阔大地,用汗水浇筑百年工程,用奋斗和奉献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坚信,天道酬勤,只有足够勤奋努力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山巅,一睹灿烂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