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起承转合”四十年

《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展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项秉仁先生是中国内地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方向博士毕业生。项秉仁的建筑生涯纵贯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其建筑设计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建筑学重新融入全球建筑潮流是同步的。面对国门再次打开后纷至沓来的各种建筑学风格、思想与流派,项秉仁坚持摸索普适的建筑学基本规律,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辗转流转中坚定着建筑师的职业操守,将人生各个阶段的经验、不同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转化为建筑设计的基础修养。项秉仁先生以自己的实践验证并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学内在的职业观,影响了一代年轻建筑师的职业道路。

近日,汇集项秉仁先生四十年精彩建筑实践的著作《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发行。该书是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年至2018年的作品集,精选收录29个设计作品,依据实践时间与项目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每个作品均有大量精美图片、线图、文字说明,并辅以“项秉仁的建筑人生”作为作品展示的导语。篇首收录谭峥撰写评论“后学院派时代的‘新现代主义’”、华霞虹对项秉仁的访谈“时代与个人的选择”,使读者了解时代背景。此外,该书还收录了项秉仁与贝聿铭、王方戟、薛求理、张永和的四次对谈,并由齐康、李振宇撰写序言。

该书编委会点评道:“在整理和编辑跨越四十年的图片和项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感动于他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挑战的创作生命力。无论是在城市、建筑、景观领域,还是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项秉仁先生一直坚持以城市视野、美学素养、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作为设计的支撑,并力求使设计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审美感知。这也是一段中国当代建筑历史的真实回顾,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振宇为该书作序言《起承转合》并高度评价说:“项秉仁老师建筑实践的四十年,是起承转合精彩的四十年!”

项秉仁先生是中国内地首位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方向的博士毕业生。他是1961级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生,当年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有名的全优学生,作业曾发表在《建筑学报》上。

在十年动荡的后期,在马鞍山设计院工作的项秉仁终于找到了设计实践的机会,1976年完成了对他来说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波创作。《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里的第一号作品——马鞍山雨山湖公园小品建筑,这是在他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之前的作品,从中已经能看出早期现代主义与中国园林建筑的结合。

1978年,项秉仁回到南京工学院,师从刘光华、齐康、钟训正,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硕士毕业后,他又师从童寯、齐康,攻读博士研究生。

1985年,项秉仁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毕业,成为国内首位建筑设计专业博士,之后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成为第一批博士教师。李振宇说:“这样跨越十年,硕士、博士学位一气呵成的经历,在当时中国建筑界也是第一或者是唯一。”

杨廷宝先生教过项秉仁建筑初步,1966年项秉仁本科毕业时差点成为杨廷宝先生的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刘光华、齐康、钟训正三位大家指导项秉仁等三位研究生。在刘光华先生的指导下,项秉仁在硕士阶段以赖特为研究对象,还翻译了凯文·林奇的《城市的印象》。而童寯先生,则要求项秉仁在博士阶段把《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翻译成英文,这是独到的打通中外、古今的教学方法。

项秉仁认真研究与翻译过赖特和林奇的作品。这对他完成博士论文《城镇建筑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从事城市设计实践与研究有很大的影响。1987年的胡庆余堂药业旅游区规划,以及2006年的杭州元福巷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可以反映出这样的师承。

1985年,项秉仁博士研究生毕业。随后他来到上海,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1987年,他完成了具有实验意味的昆山鹿苑市场。

抱着“作为建筑师,45岁前一定要出国看看”的想法,项秉仁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1989年,项秉仁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并且在事务所兼职设计工作。在美国,他通过了美国加州注册建筑师考试并获得执业资格;又获得了贝聿铭中国学者旅美奖学金。1992年,项秉仁转往香港,开始了新的职业建筑师生活。

李振宇解释说:这个转型有三层意思。空间上,项秉仁先生从熟悉的上海转往美国,再转往香港,从语言到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身份上,他从大学教授转变为开业建筑师;从创作态度上,他从实验性建筑师转向了职业建筑师。

在香港工作7年左右,期间,同济大学领导多次邀请项秉仁先生回到学院来。1999年,他受聘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立项秉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02年,他成立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

在同济大学建筑城市与规划学院任教直到退休的十来年里,项秉仁先生培养了几十名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为本科生上设计课。他对学生既有很高的要求,又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友善和热情。

他对新兴的设计技术非常有热情和兴趣,例如数字设计等,今天在数字设计领域颇有声誉的袁烽教授出自他担任责任教授的团队。项秉仁在这一阶段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新现代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合肥大剧院,该作品表达出“理性中的浪漫”。还有宁波文化广场,该作品不仅在城市设计方面探索了规律中的丰富和多元,而且在建筑的形式语言上有了新的发展。

项秉仁先生的学生现在有不少成了他的合伙人,他也从事务所日常的事务中逐步抽身出来,让事务所里几十名年轻人有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这也是《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作品集只截至2018年的原因:书中所录作品都是项秉仁先生亲自设计的。

李振宇说:“到这里,项秉仁老师是建筑学教授和职业建筑师合一,探索和日常合一,现代主义和当代性合一,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合伙了。” (光明城)

项秉仁人物简介

1944年,出生于杭州。

196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国内首位建筑设计专业博士,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

1989年,作为访问教授赴美。

1992年,贝聿铭中国学者旅美奖学金获得者。

1999年,受聘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立项秉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02年,成立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

2012年,入选“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2021-02-08 “起承转合”四十年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779.html 1 3 《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展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