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杨保军:文化不只是方向,它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

重见[xiàn],是一项城市更新计划。它通过对城市空间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倡导文化与设计引领下的城市更新。它既是一种在地生活情境的再现,也是文化图景的再生与重现。

CBC建筑中心联合中共江西永新县委、永新县人民政府发起了“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围绕“制造新事件、塑造新业态、重造新社群、创造新福祉”的目标,通过一系列举措,修复古城记忆,复兴文化内涵,重构古城生态,夯实产业基础,激活古城再生。“重见永新”采用大师工作营模式,对古城空间环境进行提升与重塑;打造“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发掘和转译非遗文化资源,孵化永新古城文化IP……“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旨在为古城再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最终全面实现古城复兴。

“重见永新”大师工作营,基于“空间价值创造”的理论指导,汇集策划、规划、景观、建筑、资本、业态、运营多领域顶尖专家,围绕古城再生与县域经济复兴这一课题,分步实施,动态解题。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担任“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总规划师,领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院的规划团队,为永新古城提供了空间解决方案,推动实现古城空间环境的提升与重塑,研究构建历史城市保护更新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文化发展引领城市复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思路要求城市发展模式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从增量扩能向做优存量调整。同中国其他的2800多个县域一样,永新也亟待转型发展。

单纯依赖土地、劳动力、投资等要素的“传统模式”难以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背景下,永新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升内涵与质量?

文化发展引领城市复兴。

这既是永新求变的突破口,也是“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总规划师杨保军给出的答案。站在新时代与永新古城对话,文化是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支撑。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杜维明有一个观点:在社会系统当中文化的作用是方向性的,经济的作用是动力性的。就好比汽车,经济相当于发动机,文化相当于方向盘,方向盘决定车往哪里开,发动机决定走多快,如果仅仅追求走得快,方向有可能恰恰相反。

“过去我们的城市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时候,文化其实是被边缘化的。”杨保军解释,因为城市要计算经济效益,要招商引资,如果文化也不可或缺,那么在倾向性选择下,文化只能作为城市发展的点缀。

在当代,以文化特色兴起的古城名胜区、历史街区比比皆是,但真正能让人产生与历史对话之感的地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过去的城市发展口号往往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这个口号就能看得出来,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方向取舍肯定是把财富放在第一位,文化放在第二位。今天,我们意识到选择的偏颇性,应该是文化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吉安市第一、江西省第四,“山水禾城、红色人文”是这座古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通过六位一体(设计+文化+艺术+产业+资本+运营)的系统性方案,“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对古城重新进行顶层设计。

在规划层面,杨保军提出,挖掘文化底蕴、修复历史记忆,持续推进老城保护更新与环境改善,建设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传承永新历史文化,有效挖掘永新的城市资源,重塑城市系统的创新活力,优化永新城市空间形态,激活永新的空间价值。

一座城市的持续性发展,仅仅找到文脉的火种还远远不够。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由此,城市发展与转型出现了一个新思路——文化不只是方向,它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

城市发展动力的研究表明,文化动力中的“文化”,并不是指那种模糊的、抽象的、无所不包的文化,而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文化设施、多样性组织、各种文化实践等构成的城市场景,以及场景中隐藏的自我表达、超凡魅力和时尚等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从2019年5月开始,杨保军带领的规划团队不断地在永新踏勘、调研。他的工作法则有二,一是通过文献阅读城市,“唤醒沉睡于书本中的记忆,能看到那些我们眼前看不见的东西。”

二是去体验,走街串巷看看永新人是怎么生活的。跟当地人交流之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我们才能触摸到这座城市文化的脉搏。由此深触其景,触发联想,得出结论,激活城市。

“因为文化说到底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趋向,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们追求什么、排斥什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生活和交往,其实就是文化。”杨保军认为,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

奢靡的生活方式诱导人们制造更多的商品,即使过度消耗、破坏环境也在所不惜;追求绿色健康、简约美学的文化,社会风气也更清新淡雅,例如宋朝人多以诗书画为伴、以山林自然为乐。

“用文化来引领永新古城更新,发挥文化的创意价值和作用,这条路是对的,这个方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杨保军之所以这样确定,是因为他知道,人们的精神生活亟待丰富,文化顺势登台。

如今,中国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的温饱早已不再是问题。那么,后小康时代的人们需要什么?一般规律下,物质的消费是有限的,精神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国外有项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2万美金时,人们80%的需求跟文化相关。

把城市巧妙地安放在山水之间

古城是永新历史文化的集中载体,是永新人的文化归宿、精神家园。深入挖掘永新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营城智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重塑永新城市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有千年历史的永新古城并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杨保军团队经过一系列文献阅读和踏勘后发现,这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古城实际包含了古人许多高妙的智慧和经验。永新古城的“营城六法”归结为:因山为屏、理水塑城、依势筑城、修文荣城、聚市兴城、地标识城。

杨保军强调,县城改造不是拿来就建,而是对周围的山川形胜有充分的了解后,把城市巧妙地安放在山水之间,再借山势来巩卫城市的安全,通过梳理水系方便这个城市的生活生产。最后将山形水势和城市的空间营造、空间秩序结合起来。

文化方面,古人非常重视文化对于老百姓的教化和滋养。永新古城里有大量的文化设施,包括学院、书院、文庙等等。依托码头、渡口、津梁、城门等空间形成集市。因形就势筑设塔、阁、坛等地理标识,永新古城内有南塔、文星阁、观音阁等标识性建筑。这些方面都给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因此,对永新古城的更新保护策略从四个方面入手:山水格局融入、空间网络修补、特色风貌重现、功能活力提升。

采用多方参与下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绣花”)理念,鼓励帮助居民自主改造,业态构成合理多样,建筑改造方式分区分类,通过古城功能改善、建筑功能调整调节人口结构,更新时序循序渐进,从区域视野审视古城保护发展。

最终规划成果以外,杨保军还研究了一套保护更新指引导则,“我很希望能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文脉的火种是否能重燃,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文化如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平庸乏味的东西会被视而不见,粗糙的东西会被逐渐抛弃,未来世界的潮流和时尚只关注注入文化、艺术、生态的内容。这也正是当下空间营造要遵循的法则,除了观感以外,还要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给予启发。 (CBC建筑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1-02-0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780.html 1 3 杨保军:文化不只是方向,它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