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古护城河上巧施“锔瓷技”

□通讯员 孙明峰 敖冉

“河阔七丈,水深九尺,青碧喜人……”明朝正德年间(1512年)的《城邑图》中记载了湖北枣阳护城河的古韵原貌。作为文化古迹,这条509岁“高龄”的护城河,始终守“护”着百姓安危,“城”载着古今变迁。

用“新”良苦,中交人化身“锔瓷匠”

“小的时候,护城河两岸非常热闹,大家都喜欢在这戏水纳凉,但是后来……”临河而居的刘老先生对护城河有着忘不了的深情,也藏着抹不掉的惋惜。

原来,和平时期的护城河失去了“军事性”,逐渐升腾起“烟火气”。沿岸百姓濯衣取水、围塘养鱼,将绕城一周的古河“拦腰斩断”。随着城市发展,跟不上“步伐”的排污能力导致污水直泄河中,虽几经疏浚治理,但护城河还是变成了首尾不通,恶臭难挡的“黑坑塘”。

为此,当地政府提出了“不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的治理新课题。承担施工任务的中交二航局枣阳沙河流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部(以下简称:枣阳项目)经过慎重研究论证,给出解题“答案”。“国家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基于这个考虑,我们最终锚定了一套‘锔瓷’治理方案。”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项目经理王伟所说的治理方案,正是借鉴了“瓷器锔补修复”的古老民间工艺,利用类似“打孔锔钉”的施工工艺,对古护城河及沿岸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再添加恰当的景观点缀,进而实现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增添城市现代功能的治理新成效。

细“治”入微,黑坑塘变身“碧玉带”

“总长3.2公里的护城河,起点是一处明代古城墙遗址,沿线分布了大量鄂西北风格老旧建筑,其中有近1公里的临边建筑与护城河的距离几乎为零,而导致河水黑臭的‘源头’就是分布在这些建筑中的104个排污口。”历史古城留给王伟和同事们“施展拳脚”的空间异常狭小,经过实地踏查和技术论证,也让项目原有“通过拉伸钢板桩支撑,在临边建筑旁新建截污管道”的控源截污方案,遭遇“水土不服”。

在敢于否定自我中,枣阳项目充分权衡保护古建筑与改造新管道的利害关系,创新提出了“抛石挤淤、增设挡墙、静压打桩”的“适应性”施工计划,不仅给临边建筑上了安全“双保护”,减少了清淤施工对建筑基础的扰动破坏,也科学合理利用挡墙与建筑间空隙,为新建截污管道找到“藏”身之处,解决了此前明管铺设的不美观性。

为了确保截污管道看得见、用得住,细“治”入微的“锔瓷匠”们还创新改良了模块式污水检查井,通过预留底板槽口,将井体下层模块与混凝土底板整体嵌入预制,有效提高了结构强度,增强了防渗性能,节省了维护费用。“像这样的‘适应性改造’,我们在施工中已经先后实施了30余项,随着内源治理、补水活水等工序相继落地,护城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清风怡人的河岸上,“锔瓷匠”们忙碌如常。

日“建”新颜,护城河火爆“朋友圈”

古城筑新梦,老河焕新颜。位于老城区中心的护城河“滋养”着周边约20万枣阳百姓。

“你好,请问一下护城河景观游步道什么时候开放?朋友圈好多人留言问呢!”“快了,快了,目前景观提升改造已完成60%的工程量,游步道开放在即……”一对年轻情侣见到身着工装的王伟追问道。虽然目前不能近距离亲水游玩,但越来越多的枣阳市民还是喜欢来到护城河边,驻足赏景、拍照发圈。

“护城河承载了当地百姓深切的文化乡愁,作为项目建设者,我们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延续,力争在今年初夏把景观提升好,把生态修复好。”为了实现护城河岸绿、景美的建设目标,王伟和同事们始终“匠”心雕琢护城河的景观配饰。小到步道透水砖,大到庭廊景观桥,他们都紧贴古城风貌,实施精细管理。“比如在游步道护栏的选择上,我们前后斟酌对比了10余类风格各异的市场产品,最终选择了一款中国风十足、安全性优质的木质护栏,这也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好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化身“锔瓷匠”的“理工男”们还利用施工间隙,用心钻研中国古建筑文化、色彩搭配技巧、沉水动植物养殖……为的就是早日实现数代枣阳百姓“赏古韵于岸边,享静谧于闹市,观游鱼于河池”的诗画生活夙愿。

2021-03-22 □通讯员 孙明峰 敖冉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270.html 1 3 古护城河上巧施“锔瓷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