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人物

他用42年足迹书写“认真”二字

——记上海建工七建集团员工、上海优秀项目经理陈德斌

□记者 张玉明 通讯员 章华平 曾致俊

引言: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时,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素质。凡事讲究认真的人,都是具有很高综合素质的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认真的素质。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陈德斌,是一个以“认真”闻名于上海建筑业的“老法师”。

他很平凡。1959年出生于上海崇明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就拜师学泥工,1979年成为了上海七建的一名工人。42年来,他一直在建筑工地工作。平凡得一塌糊涂。

然而,他很不平凡。

42年如一日认真工作,先后在三十多个工程的项目经理岗位上,拿下了鲁班奖、詹天佑奖、长城杯、白玉兰杯、军优杯等十数项荣誉。他是上海建工集团“十佳员工”、上海建工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建工集团“业绩突出、作风过硬”的好干部、上海市优秀项目经理、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功臣。

他用他四十余载的职业生涯,写下了大写的“认真”二字。

克己奉公,年过花甲犹以奉献为乐

陈德斌1980年进入上海七建后,因泥工技术过硬,当了3年泥工班长,随后做了7年关砌,1990年起任施工员4年,1994年起任项目副经理,1997年起任项目经理。其中,上海海鸥饭店改建工程是他管理过的第36个工程。

2020年8月,海鸥饭店改建工程开工,项目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作为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项目的组成部分,海鸥饭店建成后将是面向未来的窗口、新老融合的滨水空间、国际视野的文化长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引擎,对城市更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西侧紧邻国家文物保护建筑“俄领馆”,东侧紧邻历史保护建筑红、灰楼,北侧黄浦路地下有大量市政管线,周边环境异常复杂,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面对如此具有挑战性的复杂工程,陈德斌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认真的他总是要求自己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该项目地理位置特殊,施工过程必须做到对扬尘、噪音和光污染等的严格控制,在他的建议下,项目采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城市更新中采用的“遮罩法”,将整个工地围起来,使灰尘不外扬、外面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该工程旧建筑拆除不能使用爆破方式,他精心策划,将液压剪、绳锯与人工劳动相融合,在铝质遮罩掩护下,静悄悄地解决问题。他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将工程分成东、西两个坑施工,且东坑采用逆作法技术方案,即先做顶板,再行施工,这在他所在的工程公司尚属首例。

在陈德斌办公室,放着一叠做满标记的施工图,这些图纸完整记录了其在前期策划过程中付出的汗水。

该工程自2020年4月8日开工,将于2022年12月28日竣工。目前该工程拆除工程已完成,地下工程进展顺利。明年年底,一幢全新的海鸥饭店将在美丽的黄浦江畔撩开面纱。

匠心匠艺,北京京西宾馆梅开二度

陈德斌参与建设的36个项目中,有16个是国家、市重大工程。如:北京京西宾馆两次改扩建、北京钓鱼台大酒店芳菲苑改扩建(朝核六方会议场所)、上海101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室内局部改造工程、武警政治学院(现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迁建、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工程等。

京西宾馆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召开会议的重要场所,建馆62年来,接待召开了一系列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2000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陈德斌受命承担京西宾馆西楼约5万平方米建筑的结构改造和装修任务。2011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陈德斌受命承担京西宾馆东楼、西楼、南楼16.8万平方米建筑改扩建任务。

建设京西宾馆,责任重于泰山。多年的项目经理经历,磨炼出了陈德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坚毅顽强的工作作风。在他心中只有四个字“使命必达”。为履行神圣使命,他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每天第一个出现在工地的是他,最后离开工地的也是他。西楼、会议楼大大小小的七百多个房间,他可以清楚地叫出每个房间的房号,所有分部分项的计划、进度他都了如指掌。白天一空下来,他就在现场转,对各项工艺严格苛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每天晚上7点,项目部会议室总是灯火通明,陈德斌主持进行每日工作例会,晚饭来不及吃,就叫食堂把盒饭送到会议室,一边吃饭,一边开会。

京西宾馆两次扩建任务圆满完成。他的敬业精神得到业主的高度评价。上海七建建设精锐,在京西宾馆二度树立好口碑,也为后期开拓京津冀市场奠定了基础。

各级领导多次赴北京京西宾馆改建项目调研指导工作,每一次都对陈德斌项目部的执行力、对陈德斌的认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不畏艰难,武警政治学院横刀立马

武警政治学院是武警部队首座政治学院,该工程性质特殊,作为市府重大工程项目,又是保密工程,意义重大。21栋单体总建筑面积163290平方米,于2013年4月正式开工,2015年12月完成竣工备案验收,先后多次获得武警总部首长,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武警政治学院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2014年末,陈德斌接手此项目时,该项目进度滞后,许多人认为这个工程已无法如期完成,是个大家不敢接的“烫手山芋”。面对工程结构复杂、参建单位多、工期异常紧张等困难,陈德斌临危不惧,以爱岗敬业的奉献之心凝聚起力量,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带动全体人员积极奋战。

通过深入挖掘背后原因,经充分论证,他决定实施“团结联动,28家分包齐参与,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白天带领大家跑现场,晚上开协调会,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问题,集思广益,攻坚克难,成功解决各项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实现工程进度加速推进。

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陈德斌有一段时间连续发低烧,伴低血糖,他仍坚持每天七点前准时到工地上班,把自己吊盐水用药的时间安排在夜间。为了完成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他把工作置于首位,他赢得了工地上所有建设者的尊敬,赢得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工程终于云开天青,扭转局面,如期完成。

言传身教,项目部孕育众多精兵强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6年,58岁的陈德斌就是这样一把在施工战线上历经磨砺的宝剑,钻研业务技术技能,磨砺出工匠剑锋。武警政治学院迁建项目建成后,陈德斌经过短暂的休整,立即投入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A1地块工业厂房三期工程建设之中。

为创建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陈德斌在实现“零漏水”目标上动足脑筋,精心打造满意工程、放心工程。为实现交房目标,在他的带领下,五栋单体分流水施工,工期由1500天缩短至1158天。与此同时,陈德斌在经营管理、成本控制方面费尽心思,他通过精细化管理,使施工技术方案更为合理和经济,帮业主节约投资约160万元,对原可能亏损的内容增效约100万元,赢得业主的啧啧称赞。

项目盈利的背后,是一场艰难的博弈,也是一堂精彩的传道授业课。开工前期,一道难题摆在陈德斌面前——该工程极有可能亏损。“我们一定要精细管理、扭亏为盈!”陈德斌通过前期排摸,合理安排施工与合同约定的界面,做到不漏项、不重复;定期开展成本控制专题会议,分析现场进度及用料情况,合理谈价、签订合同,最终全程有效控制成本,实现了扭亏为盈。

青年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以陈德斌为榜样标杆,奋发进取。预算员勤跑现场,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安全员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的同时,关注质量是否达标;施工员当起义务安全员。各部门积极联动,共同出谋划策,发挥自身优势,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陈德斌的言传身教下,项目部的青年后辈们业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回忆,陈德斌自任项目经理25年来,正宗带教的徒弟有25人,受他帮助指导的更是数不胜数。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曾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建设精锐”特色公司。这支精锐以敢于拼搏、攻坚克难、勇争一流、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为主要特征。这支“精锐”孕育了一批批时代精品、一代代鲁班传人。陈德斌是这支精锐部队的一个精兵、一个缩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62岁的陈德斌依然精神抖擞地每天工作在工地上,他依然那样认真地工作着。当叮嘱他身体保重时,他这样独白:“我自1984年任管理员起,一直早出晚归,基本上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概念,家里完全顾不上,这对家人有点遗憾。但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能为国家建设多作一点有限的贡献,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现在我已年过花甲,组织上希望我继续为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余热,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是我莫大的光荣。我怎能不全力以赴!”

说这些话时,他双眼潮润了。

我们向陈德斌致敬!

我们衷心祝愿陈德斌宝刀不老、再立新功!

2021-05-06 张玉明 ——记上海建工七建集团员工、上海优秀项目经理陈德斌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798.html 1 3 他用42年足迹书写“认真”二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