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重庆市涪陵区绿地新里·秋月台项目主体封顶,进入精装修阶段。去年,这个项目的总承包单位重庆恒昇大业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业科技)和业主方签订建筑工程质量承诺书,成为全国率先承诺房屋“零渗漏”、保温防水与结构同寿命(50年)的企业。
大业科技哪来的底气,敢于做出“零渗漏”的承诺?
重庆成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
原来,秋月台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体系及产品,筑起多道“防线”,可成功解决房屋“跑冒滴漏”问题——
外墙,采用全现浇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及高性能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卫生间,采用整体预制沉箱;屋面及露台,采用自防水抗裂混凝土并掺入高效膨胀掺合料。
“在很多人看来,装配式建筑就是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但其实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该负责人看来,装配式建筑改变的不仅是建造方式,也带来了行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装配式建筑可给建筑业带来工地变工厂、施工变总装、农民工变产业工人、污染施工变绿色施工等变化,解决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建筑工人老化的问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达到15%以上,处于西部地区中上游水平。
在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去年,该市包含部品预制件、工业化装修等在内的现代建筑产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被住建部评为了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目前,重庆已将现代建筑产业纳入全市千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今年,重庆重点推动集成化标准化设计,完善技术复杂装配式建筑认定制度,力争建立部品部件供需信息发布平台,试点数字化建造项目100个以上,培养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1000名;出台市政工程工业化建造行动方案,推动市政工程工业化建造;修订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引导各区县初步建立智能建造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
绿色建造助力乡村振兴
在该市,装配式建筑不仅频频出现在城市,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
仅一周时间,一块块轻钢像“搭积木”一样被拼接起来。一栋200多平方米的别墅拔地而起。这是该市荣昌区首栋农村装配式建筑,也是龙集镇清河村7组村民林根先的新家。
为林根先修新家的定荣家公司相关负责人郭腾介绍,林根先的别墅所有主体部件都在工厂生产,再运到施工现场组装。从生产到拼接,再到封顶上色,施工非常顺利,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装配式建筑代表了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中推广装配式建筑也是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庆市住建委人士表示,该市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渝鲁住建部门合作等为契机,进一步推广装配式建筑在农村地区的运用,助力乡村振兴。
成本偏高和标准化成为推广障碍
装配式建筑的好处很多:一是高效节能,全生命周期可降低碳排放超过40%,是实现建筑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二是降低成本,如两江新区万科森林公园、龙湖九里晴川等装配式建筑项目,在直接成本增加不到200元/平方米的情况下(不考虑政策收益、资金成本降低等因素),采用装配式施工方式,用工数量减少30%以上、工期缩短了90至150天;三是提高质量,装配式建筑可让空鼓等建筑质量通病得到较好解决,使传统建筑施工误差由“厘米级”降到“毫米级”。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不断加码,推动整个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通知》《2021年建设科技与对外合作工作要点》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30%。
尝到甜头的不少重庆本土企业积极行动,争相抢占这个房屋智造的“制高点”。比如,大业科技通过打造秋月台等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展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向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的装配式建筑板块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7.68%。
再如,建工高新建材的装配式混凝土PC构件,已从供应綦江一隅发展到畅销整个中心城区。今年,该公司又准备再拿出1.4亿元投入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发。
不过,虽然很多区县和企业看好装配式建筑,但该市的装配式建筑推广却呈现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大型企业热情、中小企业偏冷淡;房地产开发项目偏多,远郊区县政府投资项目试点较少。
究其原因,成本偏高和标准化问题,是阻碍装配式建筑推广的两大障碍。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因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规模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采用装配式施工的项目建造成本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普遍偏高。要达到最低装配率50%的要求,直接增量成本(不考虑政策收益、资金成本降低)每平方米要增加150元至300元左右,直接影响了建设单位采用的积极性。此外,不少地区因设计人员经验不足、安装工艺不成熟、产业工人配套不足等原因,做不到标准化设计和施工,难以实现“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愿景。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实施的装配式建筑不过数百个,设计人员“练手”的机会少;装配式建筑涉及部品部件生产、全装修等环节,预制构件规格尺寸多,异形构件多,组织实施难度高于传统建筑,部分单位实施效果不理想。此外,虽然该市拥有建筑技能人员100多万人,但大部分人的技能水平只能适应传统施工,而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以及精通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人才储备不足等,都成为重庆推广装配式建筑需要迈过的坎。
“多链融合”助装配式建筑发展再提速
重庆如何迈过这些坎,让装配式建筑既“叫好”又“叫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重庆装配式建筑要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必须建立与装配式建筑提倡的新技术体系相配套的新产业生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多链融合”成为关键。
对此,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即将展开——
政策链方面,该市将以中心城区、都市新区为重点,严格用地、立项、设计等环节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强化项目落地实施;建立工业化装修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推动工业化装修技术应用。
产业链方面,该市将加大产业工人培育和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培育一批具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生产、采购一体化能力的现代建筑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部品部件生产、装备制造、机电管线集成、智能家居、工业化装修等产业,形成门类齐全、布局科学、供需平衡的全产业链。
创新链方面,该市将通过形成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的建筑部品供应体系,降低工程实施成本;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持续推动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形成涵盖建造全过程的智能建造体系。
(廖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