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生活二十多年了,现在搬走,你们可要善待好它们!”广州横沥岛尖开发项目刚进场,一位在横沥岛尖上生活的村民拉着中国交建灵山岛尖开发项目副经理成浩叮嘱不停。滚滚珠江水冲击而成的横沥岛尖,养育着岛上四百多户村民。“我们一定要把这片土地给保下来!”成浩向村民们拍着胸脯保证。
横沥岛尖开发项目位于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是中国交建在灵山岛尖开发项目之后承接的第二个大型综合体开发工程,对助推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具有重要意义。横沥岛尖开发项目规划7.29平方公里,二航局负责的一工区施工内容包含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内外水系及景观工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前期的土地平整工程,将原地地表约30厘米的土层剥离,可以场平出将近22万方的剥离土,足以填满18个水立方标准泳池,需要9000余辆泥头车才能完成运输,这对项目的成本管控及场地利用带来极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土地开发建设若占用耕地,则耕地的耕作层绝大部分被用作建筑垫土,精华部分遭到浪费,同时,新开垦的耕地和劣质耕地由于缺乏优质土壤来源而难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等级。项目副经理成浩召集项目团队,仔细研究这些“土疙瘩”的成分。通过分析,“土疙瘩”混杂着淤泥、树根、玻璃、石块等杂物,是无法直接作为路基或者堤防的填土。
难道只能当作废弃土丢了吗?项目团队心中不甘。自然形成1厘米厚土壤需要200年,1厘米厚耕作层土壤需要200至400年!土壤蕴含大量生物种子,是生物多样性种子库。保护耕作层土壤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把巨大财富抢救出来。”探索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新方式是保护耕作层的必然之路。
项目挑选长沙涌、中轴涌、义沙涌作为试验段开始进行剥离土破碎碾压试验。由于土中含有较多石块和杂物且含水率较大,摊铺后需采用人工清除掺杂在土中小的石块和有机杂质,较大的石块则需采用勾机进行清理,同时进行翻晒降低含水率。通过不同虚铺厚度碾压对比,压实度检测结果最高为0.83,远远不满足原设计0.93的压实度要求。
这让成浩等人急得挠头,必须想办法让这些“土疙瘩”变个形。岛上一种农业机械进入成浩眼中。在与当地一位种植能手的“耕作经验”交流中,提到耕作用的“旋耕机”,让项目团队眼前一亮。“耕作一次就能使土壤细碎,尤其是切碎泥土中的根茬效果很好。”
试验路段剥离土经分拣挑出杂质,然后经旋耕机破碎成均匀的土块,再进行翻晒,最后才进入碾压环节。顶着炎热的夏天,汗水浸透了现场所有试验人员的衣物。而旋耕机的加入成功让压实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达到甚至超过专家所制定的压实度要求。“废弃土终于可以用起来了!”项目团队欢呼起来。
可仅仅用作堆载还不够,这“土疙瘩”还能应用到哪些区域呢?作为之前的耕作土,土中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绿化植被的最佳土壤。成浩琢磨着,既然可以促进植被生长,那是否利用植被来代替传统的绿网覆盖?
项目外江水系地块临近河道,土壤含水量大,且每年受台风、天文大潮影响,有水浸和水土流失的风险。在项目施工长达半年的堆载期中,常常需要面对数次台风的“拜访”。
往年台风过境,外江水系地块一片汪洋,给项目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今年却是个例外。“用草植代替绿网覆盖,不仅锁牢了水土,还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成本,一举多得啊。”成浩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而剥离下来的耕作土发挥着过去一般的作用,仍然守护着这数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这岛尖上,每一块‘土疙瘩’都是宝贝!”成浩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揉搓,看着黑色的泥土从他的指尖掉落在脚边的草丛旁,不禁感慨万千,剥离下来的“土疙瘩”重新实现了“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