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海“十三五”绿色建筑发展主要成果及经验,分析“十四五”面临形势及总体要求,上海提出了“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建筑能效水平、建筑用能监管服三方面的分项目标,还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六大系列重点任务。
日前发布的《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详细介绍了该市绿色建筑“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报告》称,上海市“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形势,首先是理念的升级,“以人民为中心”成为绿色建筑核心理念。发展建设让人民满意的绿色建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的绿色建筑,将是“十四五”期间绿色建筑发展的主旋律。其次是外部环境更加强调“碳达峰、碳中和”,特别是上海市提出2025年提前5年达到碳达峰的目标,需要持续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减排。第三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区域一体化”要求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上海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利用区域辐射效应推广绿色生态理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愿景,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上海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将绿色生态引领作为发展方向,这些举措均为上海市绿色建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部动力。
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导向、突出重点、协同发展、国际视野、创新驱动六大原则,以推进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升级绿色建筑理念与体系,不断提升建筑性能和用户感知度,并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凸显上海在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上的示范引领效应。通过设计、施工与运行的全过程管理,结合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的多维推进,以设计用能限额体系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推广等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具体将落实六大重点任务:
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通过《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推动绿色建筑管理法治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基于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和上海地方特点,修订设计、审查、验收等绿色建筑系列标准规范,升级绿色建筑核心理念;将绿色建筑相关要求纳入建设管理流程,在土地供应、设计审查等环节对绿色建筑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全面推进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替代节能专项验收,强化绿色建筑的闭环管理,提升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实际,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完善实施住宅相关设计标准,提高绿色住宅健康性能。
持续推进城市区域绿色发展。在“十三五”绿色生态城区实践与储备基础上,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进行经验梳理、总结与推广,着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扩大区域绿色生态圈辐射范围;将绿色生态专业规划纳入项目审批、评估评审、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结合上海市量大面广的既有城区改造工作,推进既有城区绿色更新。
稳步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开展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用能限额研究,建立建筑设计用能限额体系;结合上海气候特征与城市建筑特点,建立适应上海地区应用特征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施工、评价、图集等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超低能耗建筑;建立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核算标准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发展。
大力引导既有建筑绿色更新。结合老城区升级改造、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格局等专项工作,形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城市更新工作的协同机制与推行模式,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协同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形成常态化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机制;推动上海市既有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引导市场化的节能改造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建立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引导新机制。
深入拓展建筑用能监管服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实施能耗监测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考核评估机制,健全建筑节能监管法律法规,深化建筑能耗数据应用与服务价值。
加强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引导。充分利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技术资源优势,积极探索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方向的新技术与绿色建筑的融合和创新发展,加强建设科技创新融合;建立绿色建材产品采信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围绕建筑健康性能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建筑智慧运维等领域,引导绿色节能支撑产品应用与发展,增强产业引导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