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举行视频会晤,并以视频连线形式共同见证中老铁路通车。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接的国际铁路。
作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老友谊的标志性项目,连接中国云南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于2016年12月正式动工。开工以来,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有力推动。习近平主席要求“确保中老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强调要“拓展中老铁路等大项目的辐射和示范效应”,为铁路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由昆玉、玉磨、磨万铁路组成。沿途穿越众多山脉和水系,沿线地质结构复杂,具有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和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等特点,如同在“地质博物馆”里修路,难度极大。中老两国建设者克服各种困难和疫情影响,统筹资源力量,加强施工组织,创新工艺工法,科学有序、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贯通了安定隧道、森村二号隧道、友谊隧道等167座隧道,建成了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元江双线特大桥等301座桥梁,新建隧道、桥梁总长达712公里,占新建线路全长的76.5%;新建了38座车站和32座牵引变(配)电所,架设了1677公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中老铁路建设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规划选线、施工管理、运营维护全过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效绕避琅勃拉邦世界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万荣岩溶旅游风景区、橄榄坝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为野生亚洲象专门设置了迁移通道和防护栅栏;合理优化土方开挖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植被的影响,对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复用,平整恢复用地近5000亩;综合运用水土保护、弃渣利用、节能环保材料等先进技术手段,全线绿化总面积达307万平方米,建成了绿色环保铁路。
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中老两国政府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廉洁制度保障体系,开展联合监督执纪监察,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廉洁之路建设目标。中老两国建设者合力攻坚克难,厚植中老友谊,多次参与抢险救援、医疗救助、捐资助学等公益行动,工程建设带动老挝当地就业11万人次,帮助老挝修建公路水渠近2000公里,购买老挝当地材料和物资超过51亿元人民币。
中老铁路运营初期,全线投入运营的有昆明、玉溪、元江、普洱、西双版纳、孟赛、琅勃拉邦、万荣、蓬洪、万象等25座车站,呈现“一站一景”鲜明特色,车站建筑风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配备了先进完善的服务设施,能够为旅客出行或货物运输提供优质服务。其中,普洱站以“茶马古道、云滇驿站”为设计理念,设5台8线,被誉为“一座透着茶香的车站”;西双版纳站设5台7线,屋顶造型犹如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完美呈现了“雀舞彩云、灵动版纳”的设计理念;琅勃拉邦站位于“人间净土、上寮古都”,设2台4线,以老挝香通寺“人”字型屋顶为设计意象,是建筑结构最为精美复杂的车站;万象站有“檀木之城、森林之都”之称,设3台5线,是老挝最大客运车站,站房面积1.45万平方米,可满足最高2500人同时候车;万象南站是老泰铁路枢纽站,设5条到发线,具有不同轨距铁路的换装功能;磨憨、磨丁站采用一体化设计和跨境互联关键技术,设国内和国际列车到发线,是可实现快速通关功能的口岸站。
中老铁路既是中老合作的重点项目,也是地区路网的关键枢纽。为切实发挥它的辐射和示范效应,下一步,各方还将研究启动中老泰连接线建设,并进而南下同马新铁路网联通、北上同中欧班列对接。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