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下称《重点任务》),明确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组织实施等六方面重点任务。
其中,针对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方面,《重点任务》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要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的发展。一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二是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此外,巩固特色小镇规范纠偏成果,注重质量、严控数量,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上述负责人介绍,我国都市圈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应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科学有序推动建设。一是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逐步培育。都市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周边市县密切互动进而呈现出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不具备培育条件或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不宜相互攀比。二是科学合理确定空间范围。都市圈形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重要特征是城市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在研究确定空间范围时,应实事求是、集约高效,不宜盲目扩大。三是把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注重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要素资源向周边流动、功能产业向周边疏解、公共服务向周边覆盖,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不能过多强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要优化城市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该负责人表示,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只有“里子”基础更加牢固,“面子”才能更加靓丽。按照《重点任务》,一是启动实施城市老化燃气等管道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二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三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四是强化空间治理,稳步推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还提出,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注重修缮改造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提高住宅用地中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比例,单列租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主要安排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城市重点建设片区等区域;开展重要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建设,鼓励建筑设计传承创新。
在城乡融合方面,该负责人强调,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对此,《重点任务》明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其中要求,因地制宜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推动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建设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和城乡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