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设计

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出炉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自项目规划之初就备受各界关注,近日该设计方案出炉。

深圳自然博物馆毗邻风景秀美、蓬勃活力的坪山燕子湖片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诠释自然演化规律,致力于积极传播科学,展现地理空间上的深圳在全球视野中的生态。

岭南自然风光旖旎,山峦起伏,河网纵横,“水”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此为灵感,同时受到本地“山林—河湖—植被”绿色生态轴线的启发,B+H、3XN和筑博联合体的中标方案将“河流”作为主线,为深圳自然博物馆打造了以 “三角洲”为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概念,在燕子岭和燕子湖之间开辟出一处生态融合空间,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三角洲”,以此反映该区域丰富活跃的生态及人文场景。方案精准捕捉到了场域的河滨生态氛围,将水所蕴含的永恒概念优雅地嵌入项目的愿景定位、空间规划、功能结构与材料设计中。

建筑和景观和谐配合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方案致力于创造一个真实反映燕子湖地区美丽丰富生态的环境。

景观设计力求保护和展示自然美景,以及场地周围发挥关键作用的多样生态系统。为此,景观不是止步于基地边界,而是自然地流动和流出,将焕活的生态系统引入建筑,并将学习区域扩展至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建造了一个包含屋顶植物花园、阶梯式湿地岛屿和蜿蜒滨河公园的精彩的交互式公共场域。

区内的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和个体需求相互依存、彼此塑造,景观设计有意将三者紧密关联,发挥协同作用。

场地北侧的水体是连接景观与博物馆、公园和北部河流的重要纽带。水体中的三个水流“漩涡”,为参观者提供了形象的视觉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河流”的整体设计概念。

深圳自然博物馆以河流三角洲为灵感,在现有和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之间建立战略连接,创造了区域性的新地标。它不仅是文化教育目的地,亦将成为更强大文化内核的一部分——将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集中展示的平台,在聚焦本地社区的同时,亦具备放眼全球的格局和雄心。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2022-05-0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6709.html 1 3 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出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