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上半年,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449亿元,同比增加59.5%,有11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农村供水工程及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信息来在水利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据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按下“快进键”,水利投资持续扩大。“截至7月底,全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5项,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建水利项目达3.18万个,投资规模1.7万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4%;水利工程施工吸纳就业人数161万人,其中农民工123.3万人,为稳投资、促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农村供水工程、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等农村水利建设足音铿锵。“截至7月底,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完成投资178亿元,国务院明确今年重点推进的6处新建大型灌区已开工3处,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项目开工455处。农村供水工程及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5.9万人,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旱能灌、涝能排,最大程度保证了粮食稳产。为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水利部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扩大灌区面积——“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30处现代化大型灌区,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80万亩。目前,已开工建设27处大型灌区。
提升灌区质量——加快推进现有大中型灌区改造,2021年以来,已安排中央投资对101处大型灌区和485处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并选择安徽淠史杭、内蒙古河套等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灌区先行先试,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
保障农业供水——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推动区域水网和省、市、县水网建设,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保障农业供水、保障灌区供水,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水资源保障。
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
在加快建设农村供水工程方面,水利部指导督促地方强化政府和市场作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强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等目标指标约束,系统谋划供水工程建设。强化政银企对接,广开资金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收缴水费,并对特殊地区、特殊人群建立政府补助机制。
今年1至7月,各地共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743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40%,银行贷款占23%,财政资金占20%,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占17%,这一投资结构明显比往年优化,更加合理。资金较好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需求。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原因,一是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累计排查解决160.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稳定问题,坚决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二是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水平不断提升,已开工农村供水工程10905处,完成投资466亿元,提升了253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开工1898处,受益人口达1861万人;三是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持续强化,会同财政部下达2022年度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补助资金30.7亿元,各地共落实43亿元,累计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6.7万处,服务人口1.3亿人。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