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这么一种说法,南京路是全国人民的南京路,淮海路是上海人民的淮海路,这话不无道理,隐含在这个现象中的缘由是,两条路上人和房子的文化、情趣、气质,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上,还有一些路,就在上海市中心,它们名气也是很响,它们很短,很窄,很少商店,以前很少有人荡马路荡到那里去。只不过现在好像突然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一夜之间成为了上海四季皆宜的景观,成为了时尚生活的热地,成为了慢节奏踱步的去处,甚至也成为了网红的落脚点。
武康路,湖南路,永福路,东平路,延庆路……大概有二三十条这样的小马路。网上有一篇文章写到了湖南路,用了“与世无争”来形容。我便顺着文章读下去:“有人说,湖南路很低调不张扬,铁门紧锁的深墙大院,又为宁静的湖南路增添了诸多神秘,让人感到有些敬畏而疏离。”一直读到文末,并未读到湖南路的丝丝与世无争。
大约作者是将湖南路的静谧安宁当作了与世无争了。准确地说,湖南路并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与市井无争。在很多年中,市井之人没有什么理由去湖南路的,那里几乎没有店家,也很少会有自己的亲戚。
如果一定要将湖南路这样的小马路牵扯到与世无争,那么,大约是这般理解: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路不在长,楼不在炫。
这些小马路小到什么程度?名气又大到什么程度?某天,我特地做了一道人文地理题——最短的是永福路,317米;最长的是武康路,1183米。
像湖南路,修建于1918年到1921年,原来叫朱尔典路,1943年法租界寿终,新路名“湖南路”是周佛海起的。周佛海在同一年买下了锦隆别墅,因为他祖籍湖南,便将新宅改名为“湖南别墅”,宅前的朱尔迪路,也就一起“湖南”了。
还有一条小马路就在旁边。电影《色·戒》中汤唯(饰演王佳芝)最后一句台词是对黄包车夫说的:到福开森路去。片中的角色住在福开森路。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电影中的这一句“到福开森路去”或许是虚构,但是这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因为当年的福开森路后来的武康路,是上海西区高档生活的典型。直至现在,武康路仍旧“桃李无言”般地展露着它的人文、地理、建筑和审美的品格。将梧桐秋叶视为美景并且保留,便是从武康路开始的。现在的深秋,好几条相同相连的小马路,被金黄色梧桐落叶组成上海特有的街道秋景。
这些小马路确实常常默默不语,但是一旦发出声音就是如雷贯耳。
有朋友问,为什么这些马路这么短,这么窄,公交车无法通行,连人行道也只能两个人并排走,三人行就得有先后了?我说,当年围绕着诸多小洋房大别墅,住家很少,自然不需要像人民广场中的人民大道,可以并排走48个人;再说,当年这里住的都是有钱人,出入不是小汽车,便是黄包车,马路宽了也是多余。这些相互牵连着的小马路,如果把它们看作是小洋房大别墅之间的大社区通道或许更加形象一点。这个大社区是当下的景观,是历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