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这根长长的飘带上,虽然支流纵横,水系如网,小小的竹竿河却不卑不亢。她像是一根名副其实的竹竿,把浩浩淮河骄傲地高挑在信阳三关的头上,只是因为这根竹竿既细且长,人们又担心淮河会压断她的腰肢。
我们的车子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终于又返回到信阳。稍事修整之后,我们便根据信阳地区文联同志的建议,顺着淮河岸畔,去领略竹竿河的风姿。
竹竿河,顾名思义,河流像一根竹竿。这是一条修长挺直的河流,河岸风光绮丽,河水清波微漾,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印象。虽然她位于淮河的上游,但由于水源充足,也就形成了两岸肥沃的田园。她很少人工的雕琢,千百年来保留着河流自己的自然状貌,像一位良家少女,性格温顺。沿岸人民一直以一种敦厚的感情依恋着她。不问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她总是以一种文静的情调,低声地诉述着生活的变迁……
竹竿河是信阳三关的骄傲!
然而,漫行在竹竿河畔,我们才知道,她的真正骄傲不在于自己的风姿,而在于她的身边,藏着一个举世罕见的古墓群。
这天晌午时分,我们来到位于竹竿河两岸的罗山县天湖大队,在地区文管会同志的陪同下,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说她神奇,因为表面看上去,这里只是一片高高的坡地,除了干涸的渠道和一块块翻挖的土坑,其他一无所有。然而正是这块平常的坡地里,却埋葬着3000多年前的几十座巨大的商周墓地。罗山县水利部门的同志告诉我们:仅在1979年至1980年两年中,他们在水利施工时就发掘了17座商代墓和24座周代墓,相继出土了商代青铜器215件,玉器68件,陶器42件,石器2件,木漆器9件;同时还出土了周代青铜器38件,陶器183件,石器1件,木漆器3件……这些出土文物,在我国商代考古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填写了豫南商代考古的空白,而且为著名的安阳殷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听了这些介绍之后,我们便很想观赏一番实物。县文物部门的同志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在一所展览室里,我们目睹了那些造型精美的珍品,比起在寿县博物馆见到的金、银棺,又是一番景象。单青铜礼器就有鼎、罍、觚、爵、卣、尊、觯等数十种;兵器中的戈、矛、钅戎、锛等等,更是种类繁多;至于玉器,那些环、瑗、镯等等,一件件形态玲珑,色泽如染,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鸱鸮、提梁铜卣和玛瑙红玉手镯等物,是罕见的珍品,件件价值连城。
晚上,我们在地区招待所里谈起古代文物的价值,仍然不减白日的好奇。有熟知内情的同志对我们说:这些墓葬都是经国家文物局科技研究所测定过的,棺椁木料的树轮校正年代距今为3265±145年。这个绝对年代与《诗经·商颂》记载的商王武丁征伐荆楚的战事有关。墓内青铜器上的典型族徽,可能是“息”,也就是说,可以把春秋时期息国的历史,上溯到商代晚期……
一处墓葬能引起这么多考证的结果,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们也由此而想起在淮河流域那一次次惊奇的见闻。这些见闻和这些古老的历史遗迹,使我们愈来愈坚信:淮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