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农林水利交通建设工会公布海南省农林水利交通建设工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名单,中建四局六公司总承包公司“张逸创新工作室”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成功获评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人才培育的“孵化站”
张逸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19年7月,由贵州省建设工匠、海南省建筑协会专家库成员、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中建四局六公司总承包公司副总工程师(主持工作)张逸领衔,现有成员8人,平均年龄29岁。
工作室在承担技术创新任务的同时,兼顾人才培养重任,确立了“师带徒”的人才培养制度,明确师徒工作职责和内容。由师傅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全方位进行指导,徒弟主动配合师傅完成教学计划和指定学习工作等各项任务,实现独立操作。目前,工作室形成师带徒关系3对,以“老带新”方式,助推工作室成员能力协同提升。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会,采用集中+视频会议的形式,针对现如今建筑行业热潮,贴合大业主、新业态项目的管理重点,开展创新技术、项目策划、科技创效等培训23场次,先后为公司、分公司、项目三个不同层级输出部门经理、技术总工等高质量技术人才7人。
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工作室围绕复杂地形超高层建筑、大型场馆、装配式快速穿插建造中的一系列难题进行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管理更新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
贵阳世贸中心项目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的无钢结构混凝土建筑物、贵州省第一批BIM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工作室率先在项目引入智慧工地、BIM技术、GMT模板、C70高强山砂混凝土等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为解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工作室联合贵州中建科研院、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依托贵州第一高楼——贵阳国际金融中心1号楼,成功将C120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泵送至401米高度,一举刷新了国内机制砂混凝土泵送高度纪录。
聚焦细管理,扎根真研究,工作室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实用性强。其中,大体量钢棒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可有效增强超高层主要受力结构的性能,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超大型体育场与商业综合体智慧建造研究与应用,实现对现场人员、物资、设备的数字化管控,提高施工效率;可调型圆弧梁定型模的研究与应用,适用性强,结构形式多变,有利于快速建造,多次周转、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近三年来,工作室荣获中施企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6个、国家专利12项、全国BIM一等奖2项、创新成果15项、省级工法8项、论文6篇;QC成果获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贵州省优秀QC成果一等奖。
市场开拓的“助推器”
工作室成立以来,秉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管理、服务等创新活动,为项目实现完美履约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工作室创新推出“科技营销”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着重提升技术标编制能力。2021年6月,工作室开始着手中海明德里项目营销事宜,提前介入,积极与业主单位沟通,协助解决其重点关注问题。按照业主单位需求编制、调整施工总平面布置12版、总进度计划3版、技术标编制2版,参与业主见面及述标5次,配合业主完成装配式图纸审查及消防图纸意见审查,发挥优质服务精神,得到业主认可,为项目顺利中标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9次中标,技术标均为第一。
紧跟新时代建造浪潮,工作室在三亚崖州安居房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造中,以高效建造为核心,引进应用“5+2+X”管理模式,实行工业化适度预制,配合科学的优化,较好地实现了质量、速度双优化,总结出了一套铝模、爬架深化标准并进行广泛应用推广,助推企业精诚履约,以现场出市场。
(通讯员 赵盼盼 刘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