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10月21日,“渐变·突变·聚变”主题论坛在第二届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颁奖典礼暨论坛活动上召开,19名获奖设计师代表参与对话,就勘察设计行业在“凛冬”之下如何发展进行探讨。
论坛由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事业一部设计总监于典和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总监部副总监、总建筑师潘海迅共同主持。对话结合市场、管理、生产三个板块,分别从“工程设计市场规模与运营的机遇和挑战”“工程设计行业竞争与潜在进入者分析”“如何聚焦建筑产业化,寻求原有业务升级转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政策融合”“生产架构的调整与整合”等几个方面展开。对话嘉宾立足自身岗位,从行业、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分享观点,现场思想火花碰撞交融,讨论精彩纷呈。
话题之:工程设计市场规模与运营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杜春宇就行业逃离现象谈了体会。她认为,虽然某些热门行业看似前景很好,很有吸引力,但步入中年以后的优势会逐渐降低,而设计师往往大器晚成,其职业寿命也相对更长。她分享了自己参与乡村振兴领域“硬骨头”项目的设计经历,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她相信“人生无捷径,坚守成大器”。
上海翌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宋铁成从国家“十四五”规划解读角度提出,随着基建领域总量稳步提升,设计院经营模式也应相应地进行结构调整。他还就行业下行谈了两点体会:第一,设计行业不是夕阳产业,目前尚没有一种技术,即使是数字化或AI人工智能,也不能完全替代人脑;第二,过去高周转的生产模式没有让设计行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当整个潮水退去、市场渐渐回归理性,我们将有更合理的设计周期去关注每个设计环节,反而是机遇。他呼吁各企业尽量挽留住优秀人才,行业未来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文姬谈了休闲大时代下的产品设计与运营模式的变革创新,以启迪引导各企业关注市场变化,调整思维理念。她以疫情之下各地主题乐园在经过一定调整后人气不减反增的成功案例,阐述了旅游跟休闲的关系,指出休闲时代下本地市场正在崛起,不能再被以传统旅游为目的的定位形成的惯性思维所束缚,而应该更多地深耕本土。她强调,产品设计定位需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从而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道桥院副总工程师孙瑞华表示,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品质日益精细化的设计市场,不仅给业主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浪费,也没有充分利用设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她认为,设计领域的核心就是人才,未来应着重打造设计师个人品牌,加大对个人业绩的宣传和经验的推广。她呼吁,在转型时代,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应利用数字化手段创造双向选择的平台,公开企业尤其是设计人员的设计业绩和项目特点,提高双方匹配度,引导市场有序合理竞争。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内河水环境所总工程师李川结合其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从业经历,围绕“变化”谈了两点体会:一是随着公司业务从水运向水利和水环境变化,专业定位也从单一的水运扩展为涉水的综合行业服务商,对企业来说要主动接受适应变化;二是设计定义已从传统的报告图纸转变为技术服务,设计院应该利用技术优势承担起整个产业链串联者的角色,不断推陈出新,做新技术的引领者。
话题之:工程设计行业竞争与潜在进入者分析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二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后军表示,对于国内建筑设计市场来说,依然是综合设计院(工业院)、国营、民营、外资公司四分天下,明星事务所和名人工作室也显示出强大的活力。面对数字化、EPC、全过程咨询、双碳、PC、智能化、绿建等新的行业要求和细分市场,他认为设计企业应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可走三种不同的道路——整合、跨界、深耕。譬如中船九院几乎同时选择了这三条路:一是利用资源、人才和资金优势,整合设计链上下游资源,从设计咨询走向工程总承包,特别是EPC和全过程咨询;二是利用相关业务优势,在室内设计的基础上跨界发展豪华邮轮内装,在环保设计的基础上跨界发展环保治理产业化业务;三是利用自身中国船舶规划设计国家队角色,深耕“两个坚持”战略,即坚持为船舶及海洋工程服务、坚持深化船舶工业规划设计核心技术研究。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项目运营部主任建筑师谢春就工程设计行业竞争与潜在进入者进行分析,她表示,施工企业并购设计企业、专业供应商进入总包领域,以及国外事务所的冲击,都使得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渐降低。市场竞争发展态势要求设计企业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在目标细分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话题之:如何聚焦建筑产业化,寻求原有业务升级转型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七设计院院长李东辉从生产、经营、技术三个维度进行阐释。他认为,第一,从规划、方案阶段就应该开始考虑标准化和装配式设计,而不是按照现浇方式绘制施工图,再交由总包或构件生产单位深化设计。这种“盲拆硬拆”的深化翻样不仅导致构件产能大打折扣、生产成本激增、劳动生产率低下,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产业化建筑设计对于后端的施工、造价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是最适合探索尝试全过程工程咨询的领域,由设计院主导全过程工程咨询,既能完成工程建设前期的可研、勘察、设计,也能完成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和工程监理服务,还能够协调设计、构件制造、安装施工的企业满足装配式建筑市场的需求,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第三,目前建筑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是实现产业链条中各企业协同发展的前提,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而设计院恰恰是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中唯一能够整合各方优势、汇集各方资源的一个关键节点,例如设计院可以运用BIM技术实现协同设计、装配施工的可视化、工程信息的交互和节点连接模拟及检验等,实现从设计、生产到后期运营管理整个过程的链条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与交流。所以,设计院应重新认识其价值和功能,面向未来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加强和其他技术例如数字化、智能化,包括节能双碳的集成化一体化的设计,聚焦建筑产业化,实现原有业务的升级转型。
话题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政策融合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事业部副总建筑师、设计总监安仲宇谈数字化发展时强调,从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出发,源于AI的职业焦虑是没有必要的。数字化作为建筑设计的工具,不能替代甚至超越人脑;相反,我们要实现和掌握数字化的工具自由,选择和判断仍然是建筑师的职业能力。现在以BIM为载体的数据接口已慢慢打通,政策上也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比如需要政府平台全面接受BIM等数字文件,最终打通行业间数据交换壁垒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行业的大数据运用。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科创部主任助理张显忠博士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他结合所在企业业务特点,分享了三方面举措:一是科研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软件开展模型模拟、工艺评估,通过算法结合、倾斜摄影等数字化手段开展相关研究,包括智慧水务、智慧雨洪、智慧交通等各个领域;二是业务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勘察设计业务,将BIM、GIS、VR等结合,实施数字化勘察测绘、数字化汇报;三是管理数字化,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数字化流程、采购、报销、考勤、办公、会议、日常管理等必不可少。
话题之:生产架构的调整与整合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饰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沈霞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安全、科技、人才”及其自身工作岗位经验,提出设计院在新时期生产构架的调整与整合应注重三点:一是由超速发展转变为常速发展,以设计安全作为企业首要目标;二是由综合高效转变为专业高能,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重点工作;三是由专项人才转变为全能人才,以人才培育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关注设计师负责制,培育具有方案创作、工程技术、造价把控、市场商务等能力于一体的全能型设计人才,为应对未来市场更多的综合性、多样性项目提前储备人才与技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二院机电所长龚海宁通过分享该公司规模发展变化及架构调整经验传递心得。他表示,在企业规模不大、市场竞争相对平和、生产节奏相对较慢时期,对应的生产架构相对简单和扁平化,更多依靠设计团队负责人和骨干。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设计要求增加,伴随而来的是经过充分锻炼的设计骨干数量的相对不足,过去主要依靠个人能力的生产架构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此时,生产架构要从扁平化向多层级发展,加快各层级设计、管理人员的培养。同时,在市场下行时期,相应的调整还应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生存状态,这对于设计行业人才梯队培养、行业良性有序发展更有意义。
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创作中心主持人张约翰分享了该公司作为民营企业,通过走上专业化设计道路、聚焦校园领域细分市场,从而经受住行业寒冬考验的经验。他就设计行业未来如何发展谈了三点体会:一是坚持设计团队专业化设计,深耕细分市场,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精”的发展,在细分市场中追求一厘米宽、一百米深。设计团队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坚持建设合理规模、合理梯队,实现专业化设计能力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培养细分市场的接班者与创新者;三是持续在细分市场中挖掘新的机遇,以细分市场的专业设计化能力为支点,以设计企业为龙头,撬动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施工一体化等新业务模型。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四事业部总建筑师助理、创作室主任、A3建筑团队总监刘彬指出,随着设计生产日趋总包化,设计企业相对应地产生了“大而全”与“小而精”两种生产模式,这两种模式各具优缺点,寻求哪种合适的道路因企业而异。但对于操盘项目的建筑师而言,对于分包的把控能力将成为打造品牌的必要条件。与设计总包化的发展相适应,建筑师之中也会分化出专门负责项目分包管理的管理型建筑师,与日趋类型化的创意型建筑师相区别,他们更加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从设计的分包合同着手制定分包计划,选择分包人员,编制工作进度,协调工作界面,组织工作汇报,检验设计成果。他们需要具备多专业的读图能力,能够站在建筑师和业主的角度,对分包的工作成果进行判断。反观前面两种分包模式,对建筑师而言,他希望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便是在“大而全”的航空母舰上,也能够有一点市场化优选团队的空间;即便是在“小而精”的完全市场化的选择中,也能有一个相对稳固的分包圈层,为设计质量提供保证。
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景观一院院长梁潇认为,生产架构的调整与整合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模式,而风景园林专业的调整与整合更应该主动出击。随着国家绿色生态发展的导向,风景园林专业也从单一的绿化设计拓展至综合性的生态提升,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协调能力也有了大的要求和提升,并需要更多有生态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团队,从而扩大业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