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上路,直奔百余公里外的“黎里古镇”而去。适逢“南社”成立110年,参观“南社”创始人柳亚子纪念馆,让此番“古镇一日游”就有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的期许。
驶下高速公路,经过古朴典雅的“黎里博物馆”不远便是“黎里古镇”景区;“市河”静淌一如2500年前那样蜿蜒。这里与周围的同里、织里、古里并称“江南四里”。说到黎里就不能不说柳亚子、也就不能不说南社。
如今研究南社、柳亚子先生的文章何止汗牛充栋,怎奈学识浅薄难以通略。仅仅知晓,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最有影响力的革命文学社团。并与中国共产党有殊深的渊源因缘。“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兄长李书城就是南社重要成员。中共“一大”会场就在他们兄弟俩的住所召开。柳亚子先生不仅主持南社社务多年,而且也是诗文功力尤其了得的历史人物。
只可惜位于景区中心的“柳亚子纪念馆”仅开放一小部分,有柳亚子先生雕像置于白玉兰、梅花环绕的厅堂供游客参观。主体建筑被彩条布围拢,正抓紧修缮中。庭院内高窗矮墙有致,白墙黛瓦和深色高窗相映,踩在似有“穿越”之感“吱吱”作响的楼板;以及“吴江南社纪念室”展品亦耐人寻味;还有因柳亚子曾藏身其中“复壁”躲过牢狱之灾而得名“密室”,整修以后才会得以展现。
与小河岸边洗衣的红衣大妈,街旁切肉丝的酒店老板、河边回廊嗑瓜子的老阿奶聊天,获知柳亚子在此居住了5年,这个纵深五进的大宅院原先做过银行办公室,无论当年还是现代都属“豪宅”。听到悠然一句“阿拉算是柳亚子的邻居”,足以品味吴中水乡文化的韵味与幽默。
闲聊还听得一个有点发噱的传说:当年有一批奉命抓捕柳亚子的军人包围这座宅院后遍搜无果。只在附近小巷遇到一个穿绸袍马褂,仪态斯文的男子,面对询问那男子手舞足蹈口中“咿咿吖吖”不停。带队军官以为:柳亚子会不会是个不会说话哑巴?带回去审了三天才明白:柳亚子不是“柳哑子”,此人只是柳亚子的妹夫。史上断然不会邳如此巧合的故事,必是妹夫挺身掩护“大阿哥”的义举。此时柳亚子乔扮成渔夫,就在宅院门前的小河登上丝网船,在风高月黑中启程,三天三夜后抵达上海。
在挎相机、背包的游客眼中,散布于古镇的12座小桥、小河两岸垂柳婆娑,街市上青石板路,沿河而居的错落民居、舟楫代步的水上游览,色泽陈暗的锡器、纹饰精美的古戏台、中西风格合璧教堂、河边的石头牌坊及张家弄、吴家弄、诸葛弄、九如里的铭牌……悄然映衬了这里的宁静。
南社创办于1909年,那时清廷虽存但维新变法、共和图强的思想流派蓬勃横呈。南社以“操南音而不忘本也”为理念,倡导民族气节、壮怀人生抱负、洞见时局动荡。前后社员1180人再算上各分社的更有数千人之巨,囊括当时半数以上中国知识阶层精英。举办的十多次“雅集”以诗赋灵动、文章雄论、笔墨遒劲而著称,以新思潮、新观念“爆棚”而影响甚大,虽然个个无缚鸡之力却人人胸有风雷,若至现代足以“智库”相称;遂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说。而能获学富五车又桀骜不驯的文人墨客群体认可,首任社长柳亚子当然也好生了得。
在历史长河起起伏伏中,这些文化艺术领域翘楚有的成了对手、有的与古为缘无视风云激荡,也有的消极避世遁入空门。南社也随之沉寂百余年,但若爷爷的爷爷曾参加南社,大多会当作显摆的话题。个性傲然的柳亚子在当今人们记忆中,多是伟人诗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了;一时情绪淤积时,咏诵几遍可宽慰心境。
油墩、套肠,烧麦、小馄饨、辣鸡脚……尝过这些特色饮食开始回程。瞥得路边几个大字“梦里、心里、黎里”,此地是人文荟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跻身于全国千个经济强镇排行榜前列;张弛之间却是温婉、执著的江南人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