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敏
紧邻上海长海医院的中原路长海路路口,每天人流熙熙攘攘。步履匆匆的人们很难注意到,这个路口正“隐藏”着一个体量庞大的改建工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军人诊疗中心项目。
这是一处由两幢18层高楼和裙房组成的建筑群,“九成新”的外观让人无法与通常被围挡包裹起来的建筑工地画上等号。走进去却发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屋顶上正在进行拆除作业;各个楼层里工人们忙着绑扎钢筋浇模板;两幢高楼间的空地上,几台挖掘机正为即将开始的桩基施工做着准备……“目前,拆除作业已接近尾声,既有建筑里正有序推进加固工程,新建工程的桩基施工将于下月开始,我们在全力抢进度,确保2024年2月竣工的目标。”中建八局项目执行经理宋扬介绍,春节过后已有150名工人回到工地,为工程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跨业态重构医院场景
军人诊疗中心是海军军医大学着眼于海军转型需求,不断提升为军服务内涵层次,将优质资源向基层官兵倾斜,落实军队医疗保障新规的有力举措。该项目利用长海医院旁的原有建筑进行改建,规划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计划提供各类床位300余张,将着力打造立足海军、辐射全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为军医疗服务中心。
为了让民用建筑“变身”医院,项目团队通过对建筑结构空间的改变,实现了跨业态的场景重构。“原有的3米层高已不能满足医疗用房的要求,”宋扬介绍,由于医疗设备管道的架设,医院的层高至少4.5米,为此需要改变原来的空间构造。例如,其中一幢高层需要新建两层,再拆除一层,原先的18层改造后将变成17层。
同时,两幢高楼之间还将新建一个钢结构的三层诊疗大厅,并与原有两幢高楼相衔接。“新老建筑应该融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很关注建设中的沉降问题、施工缝处理等。”宋扬表示,从民用建筑到医院的跨业态改建,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改变,也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形态展示加固技术
“这个工程的加固方式特别多。”正月初八就从老家赶来工地的结构加固班组长林师傅告诉记者,他带领的班组正在为建筑原有的柱、梁、板等进行增加截面、粘钢、包钢、粘贴碳纤维布等各种加固操作。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