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前已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从2020年5月至今,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组织近500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相当于一次多方位、多维度的“健康检查”。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普查办主任郑国光日前亮出“成绩单”:应急方面,综合减灾能力信息450多万条;公路路线500多万公里;水利方面,干旱致灾调查数据7万多条……“目前,全国自然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等专题数据集已形成。”郑国光说。
“我国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普查工作专班牵头人张巍介绍,以2020年底为标准时点,目前已采集了卫星遥感影像图上可见的每一栋房屋的相关信息,下一步将加强数据在自建房安全整治、房屋抗震安全隐患筛查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次普查,我国首次摸清了房屋建筑和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实现了各类灾害风险要素空间数据的全面采集,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第一次开展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为多维度分析我国减灾能力状况提供了数据基础。 (刘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