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甘肃临夏州地处曾经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人口56万多人。作为中国建筑旗下定点帮扶康乐县牵头单位,10年来,中建二局致力探索强产业、美乡村、兴文化等举措,实现乡村“共富梦”。
实施产业造血 探索村企相依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何家沟村,曾是康乐县最为贫困的村子之一,也是中建二局在康乐县的定点扶贫村,可以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建二局首任驻村第一书记罗恒经过逐户走访,摸索出了组织村里留守妇女和剩余劳动力纳手工鞋垫,中建二局帮助销售,发展手工小作坊作业的带贫增收之路。这也是定点帮扶何家沟村实施“造血”功能的第一次尝试。
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第二任驻村书记牛军帅,决定把突破口放在菌菇养殖上。请专家、测土、选址、筛种,菌类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气呵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村民的加入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报名摊支了一上午,连半个人影都没有。宣传不够到位?讲解不够透彻?……牛书记脑子里闪过一万个问号,百思不得其解。找到村里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大家还是对这个合作社没信心。
辛苦没有白费。2021年,何家沟村菌类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产运营,当年年产香菇就突破20万斤,年产值280万元,纯利润收入40万元,吸引到89户村民的加入。去年以来,中建二局还积极通过云筑网等电商平台,以及北京新发地、中建食堂、经销商就地收购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先后销售鲜香菇6.1万余斤、干香菇1.2万余斤,合作社收入91.72万元。而入股村民,已先后三次拿到分红,每户分红累计3415元。菌菇产业还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不止“香菇振兴”,根据当地的饮食结构,利用村内的山沟,中建二局第三任驻村书记吴承坤,又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拓展开发土鸡养殖,为村合作社注入发展新动力。先后吸纳38人次留守妇女在合作社务工,平均月工资2700元,产业造血的前景一片光明。
“脱贫后,村民干劲更足了。”驻村书记吴承坤说。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建二局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种种努力,也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建设美丽乡村 实现生态振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就得跟上。
“记得刚到村口时,刺鼻的牛羊粪气味扑面袭来,多户农家的牛棚与卧室一墙之隔,残垣断壁的土墙随处可见……”已经踏上全新岗位的牛军帅回忆道。一周之内,党员先锋队成立,先锋队员们因村制宜,精心开出了囊括环境治理、垃圾处理、牛棚改造等涉及村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多个“处方”,在村里的每一个末梢神经迅速启动。经过半年的扎实推进,村民尝到了环境变化带来的“甜头”,多年的泥泞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不用踩泥巴了,走进村口,满目清新,干净整洁,别有一番韵味。
随后,中建二局更是加足马力,逐步实施《何家沟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方案(2022-2025)》规划,投入235万元在何家沟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完成“三改造”,和“五建设”等八项建设内容。共粉刷外墙1万余平方米,屋面瓦更换25户,打造公共景观6处,安装太阳能路灯65座等。开展破旧房屋拆除、环境卫生整治等“建设美丽乡村”活动,先后动员群众拆除危房29户188间,在喜鹊湾植树造林68亩,栽植行道树5.6公里,美化亮化村社道路1.8公里等,为何家沟村创建省级示范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激活内生动力 推动文化振兴
乡村之美在于乡村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要跟得上。
2022年,康乐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中建二局结合何家沟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的特点,投入15万元开展创建“民族特色一家亲”特色活动,先后完成制作民族团结文化墙5处,捐赠图书1000余册,打造乡村图书馆。随后更是拓展资源,为康乐县捐赠书籍8600部,价值6.3万元。子企业在党建共建中,接力修缮周家沟、魏寨村党建文化广场,运动会、篮球赛、广场舞等文化活动都在村里逐渐兴起。中建二局为康乐县量身打造的原创歌曲《锦绣康乐》,也被定为康乐县县歌。
“我坚信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群众的安居乐业离不开内舒外畅的宜居环境,这是我们驻村工作为之努力的目标和不倦前行的方向。”说起乡村振兴工作,吴承坤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