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明
小城镇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那么,小城镇是什么概念?小城镇建设包含哪些内容?小城镇开发、创建、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实现空间环境生态的优化?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生活环境综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九五”重点教材《空间环境生态学概论》作者、空间环境生态学奠基人刘杰。以下是访谈辑要。
记者:何谓小城镇?
刘杰:小城镇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名词。但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运用不很规范,对于小城镇概念的覆盖范围,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存在不同的看法。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集镇。显然,这一小城镇概念分属城与乡两个范畴,从发展的观点看,集镇只宜称为“未建制镇”。(2)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指城镇范畴中规模较小、人口少于20万的小城市(县级市)和建制镇。(3)小城镇=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于城镇范畴,是建制镇(包括县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4)小城镇=建制镇+集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城与乡两个范畴,包括小于城市,从属于县的县城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但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我的观点是:小城镇,即较小的城镇。小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这一概念,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1984年国务院转批的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调整如下:(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根据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的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国目前小城镇概况。
刘杰: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普查登记人口共141178万人(14.1178亿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
全国人口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561236人。
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城镇常住人口9.2亿,乡村常住人口4.9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2%,而我们的户籍人口城镇率要远远低于实际人口城镇化率,有2亿多人虽已到城市生活,但户口依然在农村,他们的背后是大量空置的农村宅基地。
截至2022年4月,中国有293个地级市;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46个,包括965个市辖区、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乡镇级合计41636个。
截至2021年查询,全国共有691510个行政村,261.7万个自然村。自然村的规模大小悬殊,最大的村在河南省兰考县,有2720户,12337人,而湖北省江陵县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8户,33人。
这就是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的概貌,是我国城乡常住人口的家底。
记者:小城镇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刘杰:小城镇建设,是指小城镇开发、创建、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市(镇)政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制度建设以及小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等。其基本原则是: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科学合理地制定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避免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建设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等。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建设”理论和实践。
记者:小城镇规划应注意哪些方面?
刘杰:小城镇规划,应着重注意以下六个方面:一,要做好环境调查,提出小城镇总体规划纲要;二,要深入细致地对小城镇进行全面考察和调研;三,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小城镇的行政规划体系和规模;四,提出小城镇的城市化诸项目标;五,提出小城镇镇域范围内的布局;六,提出小城镇集镇范围内的布局。
在人口比较集中、从农方式分散的地区,小城镇行政规划体系一般分为:1.行政村下的基层村,也称“村庄”“村民小组”。2.行政村下的中心村。一个行政村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称为“中心村”。行政村的人口规模在1000户以内为宜。按适当的环境容量,确定占地范围。3.非建制镇(集镇)中的一般镇。一般镇“是指要有定期的集市贸易并由集市发展而成的有一定的设施规模和比较集中的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4.建制镇、非建制镇(集镇)中的中心镇。中心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并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集镇的人口规模在15000人以上为宜。按适当的环境容量,确定占地范围。
记者:小城镇开发、创建、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实现空间环境生态的优化?
刘杰:小城镇建设的空间环境优化,是通过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体现的。在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中制定和落实,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逐步付诸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通过现代科学、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得以实现的课题。
目前乡镇级合计41636个,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居民。乡镇之间的地理、气候、环境、文化、基础条件等迥然不同。因此,探讨小城镇建设的空间环境优化是件非常复杂的事。
我认为有五个重点。
其一,节约建设用地。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5亿亩,人均不到一亩。在南方人口密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在目前农业生产现状条件下,人地矛盾特别突出。小城镇建设法规明确,小城镇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节约用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土地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人类栖身必不可缺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大事的环境资源。这是人们熟知的道理。但是,人们在限制小城镇规划用地面积规模、确定建筑布局形式和选定居住建筑类型的时候,就会遇到一种怪异的现象:背道而驰。一些人,在小城镇建设中,千方百计地扩大小城镇建设的用地规模,以各种借口,规划为松散的分区布局,执意使用独立式、别墅式的底层住房,他们喊得最响的口号是:“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得更好些。”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告诉这些人:占地多,家庭独居,低层房屋并不等于“好环境”,没有空间环境科学的全面认识,解决好空间环境各方面的问题,是建设不出“好环境”的,相反,还会给这些人带来另外方面的不良后果。再反过来说,用地面积节约,布局形式规划得紧凑些选用多层、低层相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建筑,也不见得就建设不出“好环境”来。因此,这里主要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其二,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每个小城镇的建立、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依据,它的氛围和它的条件。在它们的环境资源方面,也有它们的特点,有它们各自的特长。这是一“宝”,要充分挖掘优越的、具有自己特长的环境资源。比如:在自然气候方面,若四季宜人,利于绿化种植,四时有景,利于生活居住、发展生产和旅游业;即使严寒地区,可有冰雪景色可观,酷暑地区,则有热带景色可赏,都有自己的风光和发展旅游资源。
在自然地理方面,有各自的地形、地貌和地被。所谓的“行胜”“风貌”“自然景点”,都会引人入胜。多水,有“水域”“水景”“水乡”“水城”;多山,有“山峰”“山沟”“山林”“山庄”;靠海有海景,内陆有大草原,就是大沙漠,也有“围着火炉吃西瓜”的风趣。在自然地质方面,还造就有多种多样的地下景观。
在自然资源方面,地下宝藏里,不仅有矿产资源,还有地下水资源,地下气资源,地下热资源等;地面上,有水资源,山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天空中,有风资源,雨水资源,日光资源……可以以各种方式、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开发、利用它们。
在天时地利方面,可以是政通人和,也可以是经济机遇,甚至是地理位置和路途交通之便,都会变成一项社会共享的环境资源。
在人文资源方面,每个地方都会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有事件的,有文物的,有人杰的,有民族的……可以纪念、怀恋、渲染和教育。
所以,在小城镇建设的规划阶段,对上述的环境资源,主要是空间环境资源的发掘、认识和利用,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非常重要。
其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规划思想。“以人为本”的口号,已经成为各种规划、设计工作追求的一个目标。
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规划、设计中的环境问题,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7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仅这一点,足以让规划、设计人员给予重视,付出精力,精心规划,精心设计,为乡亲们创造一个真正的好环境。
环境,空间环境,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切入点,是“村镇空间环境的界定”所列出的方方面面。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正确地运用空间环境科学的原理及其规划、设计的应用技术、技巧和方法。
其四,完善小城镇规划中有关环境的技术规定。
在国家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之前,全国已累计编制了35000多个集镇和27万多个村庄的建设规划(1991年底的统计数)。在国家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之后,各地又开始用新的规定,修订小城镇建设规划。这一项工作,尽管工作量极大,但实属必要,而且更应该实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地、符合发展方向的进行修订。当务之急,是需要有一个小城镇规划的技术规定,具体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制订工作。
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小城镇规划技术规定。有些地方提出了一些小城镇规划技术规定的试用稿。应该把空间环境科学的技术应用列入其中,完善小城镇规划的技术规定,在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制订工作中,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小城镇规划中有关环境质量方面的评价和品位,给乡亲们描绘、创造出一个“优化”的环境。
其五,加快城市化水平的速度。
世界各国在1980年已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美国83%,英国88%,法国80%,西德84%,荷兰88%,苏联63%,南斯拉夫47%,韩国59%……世界平均为41.2%。而中国,当时为14%,到1993年,提高为26%。目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从理论上说已达65.22%,实际上是50%左右。我国的乡村城市化的目标,正同国际上的英格尔斯国际标准体系相参照,进一步明确并将制订在各地的小城镇规划里,成为中国的农村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生产力为动力,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人们致富、提高素质后的增加投入,才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善各项基础设施,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小城镇环境质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水平的速度,而加快城市化水平的速度,正是小城镇环境质量优化的最好途径。
市场瞭望
主 编:张玉明 见习编辑:孟竹 联系方式:021-63218135 邮 箱:shjgbjb@VIp.sina.com
编:张玉明 见习编辑:孟竹
联系方式:021-63218135 邮 箱:shjgbjb@VIp.sina.com